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卷之五道集脈神章中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0:36:20

通一子脈義
脈神一
脈者, 血氣之神, 邪正之鑒也。有諸中必形諸外, 故血氣盛者脈必盛, 血氣衰者脈必衰, 無病者脈必正, 有病者脈必乖。矧人之疾病, 無過表裏寒熱虛實, 只此六字, 業已盡之。然六者之中, 又惟虛實二字為最要。蓋凡以表證, 裏證, 寒證, 熱證, 無不皆有虛實, 既能知表裏寒熱, 而復能以虛實二字決之, 則千病萬病, 可以一貫矣。且治病之法, 無踰攻補。用攻用補, 無踰虛實。 欲察虛實, 無逾脈息。雖脈有二十四名, 主病各異, 然一脈能兼諸病, 一病亦能兼諸脈, 其中隱微, 大有玄秘, 正以諸脈中亦皆有虛實之變耳。言脈至此, 有神存矣。倘不知要而泛焉求跡, 則毫釐千里, 必多迷誤, 故予特表此義。 有如洪濤巨浪中, 則在乎牢執柁榦, 而病值危難處, 則在乎專辨虛實, 虛實得真, 則標本陰陽, 萬無一失。其或脈有疑似, 又必兼證兼理, 以察其孰客孰主, 孰緩孰急。能知本末先後, 是即神之至也矣。

部位解二
左寸心部也, 其候在心與心包絡。得南方君火之氣, 脾土受生, 肺金受制, 其主神明清濁。

右寸肺部也, 其候在肺與膻中。得西方燥金之氣, 腎水受生, 肝木受制, 其主情志善惡。

右二部, 所謂上以候上也, 故凡頭面, 咽喉, 口齒, 頸項, 肩背之疾, 皆候於此。

左關肝部也, 其候在肝膽。得東方風木之氣, 心火受生, 脾土受制, 其主官祿貴賤。

右關脾部也, 其候在脾胃。得中央濕土之氣, 肺金受生, 腎水受制, 其主財帛厚薄。

右二部居中, 所以候中焦也, 故凡於?肋腹背之疾, 皆候於此。

左尺腎部也, 其候在腎與膀胱, 大腸。得北方寒水之氣, 肝木受生, 心火受制, 其主陰氣之壽元。

右尺三焦部也, 其候在腎與三焦, 命門, 小腸。得北方天一相火之氣, 脾土受生, 肺金受制, 其主陽氣之壽元。

右二部, 所謂下以候下也, 故凡於腰腹, 陰道及腳膝之病, 皆候於此。按: 本經曰: 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 下竟下者, 少腹腰股膝脛中事。所以脈之形見上者候上, 下者候下, 此自然之理也。自王叔和云: 心與小腸合於左寸, 肺與大腸合於右寸, 以至後人遂有左心小腸, 右肺大腸之說, 其謬甚矣。夫小腸, 大腸皆下部之腑, 自當應於兩尺。然脈之兩尺, 左為水位, 乃真陰之舍也; 右為火位, 乃元陽之本也。 小腸屬火, 而火居火位, 故當配於下之右; 大腸屬金, 而金水相從, 故當配於下之左, 此亦其當然也。但二腸連胃, 氣本一貫, 故在<內經>亦不言其定處, 而但曰大腸, 小腸皆屬於胃, 是又於胃氣中, 總可察二腸之氣也。然凡在下焦臟腑, 無不各具陰陽, 若欲察下部之陽者, 當總在右尺; 察下部之陰者, 當總在左尺, 則盡其要矣。或問曰: 何以右尺為陽而屬火? 曰尺為蛇武之鄉, 而地之剛居西北, 所以手足之右強於左, 是即左陰右陽之義也。此篇尚有詳論, 具載<類經?求正錄>中, 所當參閱。

正脈十六部三
浮, 沉, 遲, 數, 洪, 微, 滑, 澀, 弦, 芤, 緊, 緩, 結, 伏, 虛, 實

浮脈, 舉之有餘, 按之不足。浮脈為陽, 凡洪大芤革之屬, 皆其類也。為中氣虛, 為陰不足, 為風, 為暑, 為脹滿, 為不食, 為表熱, 為喘急。浮大為傷風, 浮緊為傷寒, 滑為宿食, 浮緩為濕滯, 浮芤為失血, 浮數為風熱, 浮洪為狂躁。 雖曰浮為在表, 然真正風寒外感者, 脈反不浮, 但其緊數而略兼浮者, 便是表邪, 其證必發熱無汗, 或身有痠疼, 是其候也。若浮而兼緩, 則非表邪矣。 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 為陽有餘, 陽有餘則火必隨之, 或痰見於中, 或氣壅於上, 可類推也。若浮而無力空豁者, 為陰不足, 陰不足則水虧之候, 或血不營心, 或精不化氣, 中虛可知也。若以此等為表證, 則害莫大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極, 甚至四倍以上者, <內經>謂之關格, 此非有神之謂, 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 大凶之兆也。凡脈見何部, 當隨其部而察其證, 諸脈皆然。

沉脈, 輕手不見, 重取乃得。沉脈為陰, 凡細小, 隱伏, 反關之屬, 皆其類也, 為陽鬱之候。為寒, 為水, 為氣, 為鬱, 為停飲, 為癥瘕, 為脹實, 為厥逆, 為洞泄。沉細為少氣為寒飲, 為胃中冷, 為腰腳痛, 為?癖。沉遲為痼冷, 為精寒。 沉滑為宿食, 為伏痰。沉伏為霍亂, 為胸腹痛。沉數為內熱。沉弦, 沉緊為心腹, 小腸疼痛。沉雖屬裏, 然必察其有力無力, 以辨虛實。沉而實者, 多滯多氣, 故曰下手脈沉, 便知是氣。氣停積滯者, 宜消宜攻。沉而虛者, 因陽不達, 因氣不舒。陽虛氣陷者, 宜溫宜補。其有寒邪外感, 陽為陰蔽, 脈見沉緊而數, 及有頭疼身熱等證者, 正屬邪表, 不得以沉為裏也。

遲脈, 不及四至者皆是也。遲為陰脈, 凡代緩結澀之屬, 皆其相類, 乃陰盛陽虧之候。為寒, 為虛, 浮而遲者內氣虛, 沉而遲者表氣虛。遲在上, 則氣不化精, 遲在下, 則精不化氣。氣寒則不行, 血寒則凝滯。若遲兼滑大者, 多風痰頑痹之候, 遲兼細小者, 必真陽虧弱而然。或陰寒留畜於中, 則為泄為痛; 或元氣不榮於表, 則寒慄拘攣。大都脈來遲慢者, 總由元氣不充, 不可妄施攻擊。

數脈, 五至六至以上, 凡急疾緊促之屬, 皆其類也。為寒熱, 為虛勞, 為外邪, 為癰瘍。滑數, 洪數者多熱, 澀數, 細數者多寒。暴數者多外邪, 久數者必虛損。數脈有陰有陽。今後世相傳, 皆以數為熱脈, 及詳考<內經>, 則但曰: 諸急者多寒, 緩者多熱, 滑者陽氣盛, 微有熱。曰: 麤大者, 陰不足, 陽有餘, 為熱中也。曰: 緩而滑者曰熱中。舍此之外, 則並無以數言熱者。而遲冷數熱之說, 乃始自<難經>云數則為熱, 遲則為寒, 今舉世所宗, 皆此說也。不知數熱之說, 大有謬誤。何以見之? 蓋自余歷驗以來, 凡見內熱伏火等證, 脈反不數, 而惟洪滑有力, 如經文所言者是也。至如數脈之辨, 大約有七, 此義失真, 以至相傳遺害者, 弗勝紀矣。茲列其要者如左, 諸所未盡, 可以類推。一, 外邪有數脈。凡寒邪外感, 脈必暴見緊數。然初感便數者, 原未傳經, 熱自何來? 所以只宜溫散。即或傳經日久, 但其數而滑實, 方可言熱; 若數而無力者, 到底仍是陰證, 只宜溫中。此外感之數, 不可盡以為熱也。若概用寒涼, 無不殺人。

虛損有數脈。凡患陽虛而數者, 脈必數而無力, 或兼細小, 而證見虛寒, 此則溫之且不暇, 尚堪作熱治乎? 又有陰虛之數者, 脈必數而弦滑, 雖有煩熱諸證, 亦宜慎用寒涼, 若但清火, 必至脾泄而敗。且凡患虛損者, 脈無不數, 數脈之病, 惟損最多, 愈虛則愈數, 愈數則愈危, 豈數皆熱病乎? 若以虛數作熱數, 則萬無不敗者矣。

瘧疾有數脈。凡瘧作之時, 脈必緊數, 瘧止之時, 脈必和緩, 豈作即有火, 而止則無火乎? 且火在人身, 無則無矣, 有則無止時也。能作能止者, 惟寒邪之進退耳, 真火真熱, 則不然也。此瘧疾之數, 故不可盡以為熱。一, 痢疾有數脈。凡痢疾之作, 率由寒濕內傷, 脾腎俱損, 所以脈數但兼弦澀細弱者, 總皆虛數, 非熱數也, 悉宜溫補命門, 百不失一。其有形證多火, 年力強壯者, 方可以熱數論治。然必見洪滑實數之脈, 方是其證。
癰瘍有數脈。 凡脈數身無熱而反惡寒, 飲食如常者, 或身有熱而得汗不解者, 即癰疽之候也。 然瘡瘍之發, 有陰有陽, 可攻可補, 亦不得盡以脈數者為熱證。
痘疹有數脈, 以邪未達也, 達則不數矣。此當以虛實大小分陰陽, 亦不得以數為熱脈一, 癥癖有數脈。凡?腹之下有塊如盤者, 以積滯不行, 脈必見數。若積久成疳, 陽明壅滯, 而致口臭, 牙疳, 發熱等證者, 乃宜清胃清火。如無火證, 而脈見細數者, 亦不得認以為熱。
胎孕有數脈。以衝任氣阻, 所以脈數, 本非火也。此當以強弱分寒熱, 不可因其脈數, 而執以黃芩為聖藥。按: 以上數脈諸證, 凡邪盛者多數脈, 虛甚者尤多數脈, 則其是熱非熱, 從可知矣。
洪脈, 大而實也, 舉按皆有餘。洪脈為陽, 凡浮芤實大之屬, 皆其類也, 為血氣燔灼, 大熱之候。浮洪為表熱, 沉洪為裏熱, 為脹滿, 為煩渴, 為狂躁, 為斑疹, 為頭疼面熱, 為咽乾喉痛, 為口瘡癰腫, 為大小便不通, 為動血, 此陽實陰虛, 氣實血虛之候。若洪大至極, 甚至四倍以上者, 是即陰陽離絕, 關格之脈也, 不可治。

微脈, 纖細無神, 柔弱之極, 是為陰脈。凡細小虛濡之屬, 皆其類也, 乃血氣俱虛之候。為畏寒, 為恐懼, 為怯弱, 為少氣, 為中寒, 為脹滿, 為嘔噦, 為泄瀉, 為虛汗, 為食不化, 為腰腹疼痛, 為傷精失血, 為眩運厥逆。 此雖氣血俱虛, 而尤為元陽虧損, 最是陰寒之候。

滑脈, 往來流利, 如盤走珠。凡洪大芤實之屬, 皆其類也, 乃氣實血壅之候。 為痰逆, 為食滯, 為嘔吐, 為滿悶。滑大, 滑數為內熱, 上為心肺, 頭目, 咽喉之熱, 下為小腸, 膀胱, 二便之熱。婦人脈滑數而經斷者為有孕。 若平人脈滑而和緩, 此自營衛充實之佳兆; 若過於滑大, 則為邪熱之病。 又凡病虛損者, 多有弦滑之脈, 此陰虛然也; 瀉痢者, 亦多弦滑之脈, 此脾腎受傷也, 不得通以火論。

澀脈, 往來艱澀, 動不流利, 如雨霑沙, 如刀刮竹, 言其象也。澀為陰脈, 凡虛細微遲之屬, 皆其類也, 為血氣俱虛之候。為少氣, 為憂煩, 為痺痛, 為拘攣, 為麻木, 為無汗, 為脾寒少食, 為胃寒多嘔, 為二便違和, 為四肢厥冷。 男子為傷精, 女子為失血, 為不孕, 為經脈不調。凡脈見澀滯者, 多由七情不遂, 營衛耗傷, 血無以充, 氣無以暢。其在上, 則有上焦之不舒, 在下則有下焦之不運, 在表則有筋骨之疲勞, 在裏則有精神之短少, 凡此總屬陽虛。諸家言氣多血少, 豈以脈之不利, 猶有氣多者乎?

弦脈, 按之不移, 硬如弓弦。凡滑大堅搏之屬, 皆其類也。為陽中伏陰, 為血氣不和, 為氣逆, 為邪勝, 為肝強, 為脾弱, 為寒熱, 為痰飲, 為宿食, 為積聚, 為脹滿, 為虛勞, 為疼痛, 為拘急, 為瘧痢, 為疝痺, 為胸?痛。 <瘡疽論>曰: 弦洪相搏, 外緊內熱, 欲發瘡疽也。弦從木化, 氣通乎肝, 可以陰, 亦可以陽。但其弦大兼滑者, 便是陽邪; 弦緊兼細者, 便是陰邪。 凡臟腑間胃氣所及, 則五臟俱安, 肝邪所侵, 則五臟俱病。何也? 蓋木之滋生在水, 培養在土。若木氣過強, 則水因食耗, 土為剋傷; 水耗則腎虧, 土傷則胃損; 腎為精血之本, 胃為水穀之本, 根本受傷, 生氣敗矣, 所以木不宜強也。 矧人無胃氣曰死, 故脈見和緩者吉, 指下弦強者凶。蓋肝邪與胃氣不和, 緩與弦強相左, 弦甚者土必敗, 諸病見此, 總非佳兆。

芤脈, 浮大中空, 按如?管。芤為陽脈, 凡浮豁弦洪之屬, 皆相類也, 為孤陽脫陰之候。為失血脫血, 為氣無所歸, 為陽無所附, 為陰虛發熱, 為頭暈目眩, 為驚悸怔忡, 為喘急盜汗。芤雖陽脈, 而陽實無根, 總屬大虛之候。

緊脈, 急疾有力, 堅搏抗指, 有轉索之狀, 凡弦數之屬, 皆相類也。緊脈陰多陽少, 乃陰邪激搏之候, 主為痛為寒。緊數在表, 為傷寒發熱, 為渾身筋骨疼痛, 為頭痛項強, 為欬嗽鼻塞, 為瘴為瘧。沉緊在裏, 為心?疼痛, 為胸腹脹滿, 為中寒逆冷, 為吐逆出食, 為風癇反張, 為?癖, 為瀉痢, 為陰疝。 在婦人為氣逆經滯, 在小兒為驚風抽搐。

緩脈, 和緩不緊也。緩脈有陰有陽, 其義有三: 凡從容和緩, 浮沉得中者, 此自平人之正脈; 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 如<內經>所言者是也; 緩而遲細者多虛寒, 即諸家所言者是也。然實熱者, 必緩大有力, 多為煩熱, 為口臭, 為腹滿, 為癰瘍, 為二便不利, 或傷寒溫瘧初愈, 而餘熱未清者, 多有此脈。若虛寒者, 必緩而遲細, 為陽虛, 為畏寒, 為氣怯, 為疼痛, 為眩暈, 為痺弱, 為痿厥, 為怔忡健忘, 為食飲不化, 為騖溏飧泄, 為精寒腎冷, 為小便頻數。女人為經遲血少, 為失血下血。凡諸瘡毒外證, 及中風產後, 但得脈緩者皆易愈。

結脈, 脈來忽止, 止而復起, 總謂之結。舊以數來一止為促, 促者為熱, 為陽極; 緩來一止為結, 結者為寒, 為陰極。通謂其為氣為血, 為食為痰, 為積聚, 為癥瘕, 為七情鬱結。浮結為寒邪在經, 沉結為積聚在內, 此固結促之舊說矣。然以予之驗, 則促類數也, 未必熱; 結類緩也, 未必寒, 但見中止者, 總是結脈。多由血氣漸衰, 精力不繼, 所以斷而復續, 續而復斷, 常見久病者多有之, 虛勞者多有之, 或誤用攻擊消伐者亦有之。但緩而結者為陽虛, 數而結者為陰虛。緩者猶可, 數者更劇。此可以結之微甚, 察元氣之消長, 最顯最切者也。至如留滯鬱結等病, 本亦此脈之證應, 然必其形強氣實, 而舉按有力, 此多因鬱滯者也。 又有無病而一生脈結者, 此其素稟之異常, 無足怪也。舍此之外, 凡病有不退, 而漸見脈結者, 此必氣血衰殘, 首尾不繼之候, 速宜培本, 不得妄認為留滯。

伏脈, 如有如無, 附骨乃見。此陰陽潛伏, 阻隔閉塞之候。或火閉而伏, 或寒閉而伏, 或氣閉而伏。為痛極, 為霍亂, 為疝瘕, 為閉結, 為氣逆, 為食滯, 為忿怒, 為厥逆, 水氣。

凡伏脈之見, 雖與沉微細脫者相類, 而實有不同也。蓋脈之伏者, 以其本有如無, 而一時隱蔽不見耳。此有胸腹痛劇而伏者, 有氣逆於經, 脈道不通而伏者, 有偶因氣脫不相接續而伏者, 然此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 調其氣而脈自復矣。 若此數種之外, 其有積困延綿, 脈本細微而漸至隱伏者, 此自殘燼將絕之兆, 安得尚有所伏? 常見庸人診此, 無論久暫虛實, 動稱伏脈, 而破氣導痰等劑, 猶然任意, 此恐其就道稽遲, 而復行催牒耳。聞見略具, 諒不至此。

虛脈, 正氣虛也, 無力也, 無神也。有陰有陽。浮而無力為血虛, 沉而無力為氣虛, 數而無力為陰虛, 遲而無力為陽虛。雖曰微濡遲澀之屬, 皆為虛類, 然而無論諸脈, 但見指下無神者, 總是虛脈。<內經>曰: 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 即此謂也。 故凡洪大無神者, 即陰虛也; 細小無神者, 即陽虛也。陰虛則金水虧殘, 龍雷易熾, 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或盜汗遺精, 或上下失血, 或驚忡不寧, 或欬喘勞熱。 陽虛則火土受傷, 真氣日損, 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或頭目昏眩, 或膈塞脹滿, 或嘔惡亡陽, 或瀉痢疼痛。救陰者, 壯水之主; 救陽者, 益火之源。漸長則生, 漸消則死, 虛而不補, 元氣將何以復? 此實死生之關也。醫不識此, 尚何望其他焉?

實脈, 邪氣實也, 舉按皆強, 鼓動有力。實脈有陰有陽, 凡弦洪緊滑之屬, 皆相類也, 為三焦壅滯之候。表邪實者, 浮大有力, 以風寒暑濕外感於經, 為傷寒瘴瘧, 為發熱頭痛, 鼻塞頭腫, 為筋骨肢體痠疼, 癰毒等證。裏邪實者, 沉實有力, 因飲食七情內傷於臟, 為脹滿, 為閉結, 為癥瘕, 為瘀血, 為痰飲, 為腹痛, 為喘嘔欬逆等證。火邪實者, 洪滑有力, 為諸實熱等證。寒邪實者, 沉弦有力, 為諸痛滯等證。凡其在氣在血, 脈有兼見者, 當以類求。然實脈有真假, 真實者易知, 假實者易誤。故必問其所因, 而兼察形證, 必得其神, 方是高手。 常變四
持脈之道, 須明常變。凡眾人之脈, 有素大素小, 素陰素陽者, 此其賦自先天, 各成一局也。邪變之脈, 有倏緩倏疾, 乍進乍退者, 此其病之驟至, 脈隨氣見也。 故凡診脈者, 必須先識臟脈, 而後可以察病脈; 先識常脈, 而後可以察變脈。 於常脈中可察人之器局壽夭, 於變脈中可察人之疾病吉凶, 診家大要, 當先識此。

四診五
凡診病之法, 固莫妙於脈, 然有病脈相符者, 有脈病相左者, 此中大有玄理。 故凡值疑似難明處, 必須用四診之法, 詳問其病由, 兼辨其聲色, 但於本末先後中, 正之以理, 斯得其真。若不察此, 而但謂一診可憑, 信手亂治, 亦豈知脈證最多真假, 見有不確, 安能無誤? 且常診者, 知之猶易, 初診者, 決之甚難, 此四診之所以不可忽也。故<難經>以切居四診之末, 甚意深矣。 陶節菴亦曰: 問病以知其外, 察脈以知其內, 全在活法二字, 乃臨證切脈之要訣也。 此義惟汪石山言之最詳, 並附於後卷。

獨論六
脈義之見於諸家者, 六經有序也, 臟象有位也, 三部九候有則也, 昭然若此, 非不既詳且備矣。及臨證用之, 則猶如望洋, 莫測其孰為要津, 孰為彼岸, 予於初年, 亦嘗為此所迷者蓋屢屢矣。今而熟察其故, 乃知臨岐忘羊, 患在不得其獨耳。茲姑以部位言之, 則無不曰心肝腎居左之三部, 肺脾命居右之三部, 而按部以索臟, 按臟以索病, 咸謂病無遁情矣。故索部位者, 審之寸, 則似乎病在心肺也; 審之關, 則似乎病在肝脾也; 審之尺, 又似乎病在兩腎也。既無無脈之部, 又無無病之脈, 而病果安在哉? 孰是孰非, 此難言也。 再察其病情, 則有如頭痛者, 一證耳, 病本在上, 兩寸其應也。若以經臟言之, 則少陽, 陽明之痛, 不應在兩關乎? 太陽之痛, 不應在左尺乎? 上下無分, 此難言也。又如淋遺, 一證耳, 病本在下, 尺中所主也。若氣有不攝, 病在右寸矣; 神有不固, 病在左寸矣, 源流無辨, 此難言也。 諸如此類, 百病皆然, 使必欲以部位言, 則上下相關, 有不可泥也。使必欲以經臟言, 則承制相移, 有不可執也。言難盡意, 繪難盡神, 無弗然矣。 是可見諸家之所臚列者, 亦不過描摸影響, 言此失彼, 而十不得一,第覺其愈多愈繁, 愈繁愈失, 而迷津愈甚矣。故善為脈者, 貴在察神, 不在察形。 察形者, 形千形萬, 不得其要; 察神者, 惟一惟精, 獨見其真也。獨之為義, 有部位之獨也, 有臟氣之獨者, 有脈體之獨也。部位之獨者, 謂諸部無恙, 惟此稍乖, 乖處藏奸, 此其獨也。臟氣之獨者, 不得以部位為拘也, 如諸見洪者, 皆是心脈, 諸見弦者, 皆是肝脈, 肺之浮, 脾之緩, 腎之石; 五臟之中, 各有五脈, 五脈互見, 獨乖者病, 乖而強者, 即本臟之有餘; 乖而弱者, 即本臟之不足, 此臟氣之獨也。脈體之獨者, 如經所云獨小者病, 獨大者病, 獨疾者病, 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 獨寒者病, 獨陷下者病, 此脈體之獨也。 總此三者, 獨義見矣。夫既謂之獨, 何以有三? 而不知三者之獨, 亦總歸於獨小, 獨大, 獨疾, 獨遲之類, 但得其一, 而即見病之本矣。故經曰: 得一之精, 以知死生。又曰: 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則流散無窮。正此之謂也。雖然, 然獨不易言也, 亦不難言也。獨之為德, 為群疑之主也, 為萬象之源也。其體至圓, 其用至活也。欲得之者, 猶縱目於泰山之頂, 則顯者顯, 隱者隱, 固若易中有難也; 猶認鍼於滄海之中, 則左之左, 右之右, 還覺難中有易也。然不有無岐之目, 無二之心, 誠不足以因彼之獨, 而成我之獨也。 故曰獨不難知也, 而惟恐知獨者之難其人也。獨自有真也, 而又恐偽辯者假借以文其僻也。真獨者, 兼善成於獨善; 偽獨者, 毒己由於獨人。獨之與毒, 音雖若同, 而利害則天淵矣。故並及之, 以識防於此。

上下來去至止又六
上下來去至止, 此六字者, 深得診家之要, 乃滑伯仁所創言者。第滑氏之說, 未盡其蘊, 此中猶有精義, 余並續而悉之。蓋此六字之中, 具有三候之法。 如初診之先, 即當詳審上下, 上下之義, 有升降焉, 有陰陽焉, 有臟象焉, 有補瀉焉; 上下昭然, 則證治條分而經濟自見, 此初候之不可不明也。及診治之後, 即當詳察來去, 來去之義, 或指下之和氣未來, 形證之乖氣未去, 此進退可別矣。 或何者為邪氣漸去, 何者為生氣漸來, 此消長有徵矣。來去若明, 則吉凶可辨, 而權衡在我, 此中候之不可不察也。再統初中之全局, 猶當詳見至止。至止之義, 即凡一舉一動, 當料其勢所必至, 一聞一見, 當思其何所底止, 知始知終, 庶乎近神矣, 此末候之不可不察也。凡此六字之義, 其真診家之綱領乎。 故余續之如此, 並附滑氏原論於後。滑氏曰: 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 不明此六字, 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 來者為陽, 至者為陽; 下者為陰, 去者為陰, 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 陽生於陰也。下者, 自寸口下於尺部, 陰生於陽也。來者, 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 氣之升也。 去者, 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 氣之降也。應曰至, 息曰止也。

胃氣解七
凡診脈須知胃氣, 如經曰: 人以水穀為本, 故人絕水穀則死, 脈無胃氣亦死。又曰: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又曰: 邪氣來也緊而疾, 穀氣來也徐而和。又曰: 五味入口, 藏於胃, 以養五臟氣。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 皆出於胃, 而變見於氣口。 是可見穀氣即胃氣, 胃氣即元氣也。夫元氣之來, 力和而緩; 邪氣之至, 力強而峻。 高陽生曰: 阿阿軟若楊柳, 此是脾家脈四季。即胃氣之謂也。故凡診脈者, 無論浮沉遲數, 雖值諸病疊見, 而但於邪脈中, 得兼軟滑徐和之象者, 便是五臟中俱有胃氣, 病必無害也。何也? 蓋胃氣者, 正氣也, 病氣者, 邪氣也, 夫邪正不兩立, 一勝則一負, 凡邪氣勝則正氣敗, 正氣至則邪氣退矣。 若欲察病之進退吉凶者, 但當以胃氣為主。察之之法, 如今日尚和緩, 明日更弦急, 知邪氣之愈進, 邪愈進則病愈甚矣; 今日甚弦急, 明日稍和緩, 知胃氣之漸至, 胃氣至則病漸輕矣。即如頃刻之間, 初急後緩者, 胃氣之來也; 初緩後急者, 胃氣之去也。此察邪正進退之法也。至於死生之兆, 亦惟以胃氣為主。夫胃氣中和, 王於四季, 故春脈微弦而和緩, 夏脈微鉤而和緩, 秋脈微毛而和緩, 冬脈微石而和緩, 此胃氣之常, 即平人之脈也。若脈無胃氣, 即名真臟。脈見真臟, 何以當死? 蓋人有元氣, 出自先天, 即天氣也, 為精神之父。人有胃氣, 出乎後天, 即地氣也, 為血氣之母。其在後天, 必本先天為主持; 在先天, 必賴後天為滋養, 無所本者死, 無所養者亦死。何從驗之? 如但弦, 但鉤, 但毛, 但石之類, 皆真臟也, 此以孤臟之氣獨見, 而胃氣不能相及, 故當死也。且脾胃屬土, 脈本和緩, 土惟畏木, 脈則弦強。凡脈見弦急者, 此為土敗木賊, 大非佳兆。 若弦急之微者, 尚可救療, 弦急之甚者, 胃氣其窮矣。

真辨八
據脈法所言, 凡浮為在表, 沉為在裏, 數為多熱, 遲為多寒, 弦強為實, 微細為虛, 是固然矣。然疑似中尤有真辨, 此其關係非小, 不可不察也。如浮雖屬表, 而凡陰虛血少, 中氣虧損者, 必浮而無力, 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雖屬裏, 而凡表邪初感之深者, 寒束皮毛, 脈不能達, 其必沉緊, 是沉不可以概言裏。 數為熱, 而真熱者未必數, 凡虛損之證, 陰陽俱困, 氣血張皇, 虛甚者數必甚, 是數不可以概言熱。遲雖為寒, 凡傷寒初退, 餘熱未清, 脈多遲滑, 是遲不可以概言寒。弦強類實, 而真陰胃氣大虧, 及陰陽關格等證, 脈必豁大而弦健, 是強不可以概言實。微細類虛, 而凡痛極氣閉, 營衛壅滯不通者, 脈必伏匿, 是伏不可以概言虛。由此推之, 則不止是也, 凡諸脈中皆有疑似, 皆有真辨。診能及此, 其必得鳶魚之學者乎。不易言也! 不易言也!

從舍辨九共三條
凡治病之法, 有當舍證從脈者, 有當舍脈從證者, 何也? 蓋證有真假, 脈亦有真假, 凡見脈證有不相合者, 則必有一真一假隱乎其中矣。故有以陽證見陰脈者, 有以陰證見陽脈者, 有以虛證見實脈者, 有以實證見虛脈者, 此陰彼陽, 此虛彼實, 將何從乎? 病而遇此, 最難下手, 最易差錯, 不有真見, 必致殺人。 矧今人只知見在, 不識隱微, 凡遇證之實而脈之虛者, 必直攻其證, 而忘其脈之真虛也; 或遇脈之弦大而證之虛者, 亦必直攻其脈, 而忘其證之無實也。 此其故, 正以似虛似實, 疑本難明, 當舍當從, 孰知其要。醫有迷途, 莫此為甚, 余嘗熟察之矣, 大都證實脈虛者, 必其證為假實也; 脈實證虛者, 必其脈為假實也。 何以見之? 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 必火虛也; 腹雖脹滿, 而脈見微弱者, 必胃虛也, 虛火虛脹, 其堪攻乎? 此宜從脈之虛, 不從證之實也。其有本無煩熱, 而脈見洪數者, 非火邪也; 本無脹滯, 而脈見弦強者, 非內實也, 無熱無脹, 其堪瀉乎? 此宜從證之虛, 不從脈之實也。凡此之類, 但言假實, 不言假虛, 果何意也? 蓋實有假實, 虛無假虛。假實者, 病多變幻, 此其所以有假也; 假虛者, 虧損既露, 此其所以無假也。大凡脈證不合者, 中必有奸, 必先察其虛以求根本, 庶乎無誤, 此誠不易之要法也。

真實假虛之候, 非曰必無, 如寒邪內傷, 或食停氣滯, 而心腹急痛, 以致脈道沉伏, 或促或結一證, 此以邪閉經絡而然, 脈雖若虛, 而必有痛脹等證可據者, 是誠假虛之脈, 本非虛也。又若四肢厥逆, 或惡風怯寒, 而脈見滑數一證, 此由熱極生寒, 外雖若虛, 而內有煩熱便結等證可據者, 是誠假虛之病, 本非虛也。大抵假虛之證, 只此二條, 若有是實脈, 而無是實證, 即假實脈也; 有是實證, 而無是實脈, 即假實證也, 知假知真, 即知所從舍矣。 近見有治傷寒者, 每以陰脈作伏脈, 不知伏脈之體, 雖細雖微, 亦必隱隱有力, 亦必明明有證, 豈容任意胡猜, 以草菅人命哉! 仁者必不然也。
又有從脈從證之法, 乃以病有輕重為言也。如病本輕淺, 別無危候者, 但因見在以治其標, 自無不可, 此從證也。若病關臟氣, 稍見疑難, 則必須詳辨虛實, 憑脈下藥, 方為切當。所以輕者從證, 十惟一二; 重者從脈, 十當八九, 此脈之關係非淺也。 雖曰脈有真假, 而實由人見之不真耳, 脈亦何從假哉!
逆順十共五條
凡內出不足之證, 忌見陽脈, 如浮洪緊數之類是也。外入有餘之病, 忌見陰脈, 如沉細微弱之類是也。如此之脈, 最不易治。
凡有餘之病, 脈宜有力有神, 如微澀細弱而不應手者, 逆之兆也。凡不足之病, 脈宜和緩柔軟, 若洪大實滑浮數者, 逆也。
凡暴病脈來浮洪數實者為順, 久病脈來微緩軟弱者為順。若新病而沉微細弱, 久病而浮洪數實者, 皆為逆也。凡脈證貴乎相合, 設若證有餘而脈不足, 脈有餘而證不足, 輕者亦必延綿, 重者即危亡之兆。
經曰: 脈小以澀, 謂之久病, 脈浮而滑, 謂之新病。故有餘之病, 忌見陰脈; 不足之病, 忌見陽脈。久病忌見數脈, 新暴之病而見形脫脈脫者死。
凡元氣虛敗之證, 脈有微極欲絕者, 若用回陽救本等藥, 脈氣徐徐漸出漸復者, 乃為佳兆; 若陡然暴出, 忽如復元者, 此假復也, 必於周日之後, 復脫如故, 是必不治之證。若全無漸復生意者, 自不必治。若各部皆脫, 而惟胃脈獨存者, 猶可冀其萬一。脈要歌十一 從<權輿>改正脈有三部, 部有三候, 逐部先尋, 次宜總究。左寸心經火位, 脈宜流利洪強; 左關肝膽, 弦而且長; 尺部膀胱, 沉靜彌良。右寸肺金之主, 輕浮充暢為宗; 脾胃居於關部, 和緩胃氣常充; 右尺三焦連命, 沉滑而實則隆。四時相代, 脈狀靡同。秋微毛而冬石, 春則弦而夏洪。滑而微浮者肺恙, 弦中兼細者脾殃。心病則血衰脈小, 肝證則脈弦且長。大而兼緊, 腎疾奚康? 寸口多弦, 頭面何曾舒泰? 關前若緊, 胸中定是癥殃。急則風上攻而頭痛, 緩則皮頑痺而不昌。微是厥逆之陰, 數為虧損之陽。滑則痰涎而胸膈氣壅, 澀緣血少而背膊疼傷。沉是背心之氣, 洪乃胸?之妨。若夫關中, 緩則飲食必少, 滑實胃火煎熬, 小弱胃寒逆冷, 細微食少膨脹。衛之虛者澀候, 氣之滯者沉當。左關微澀兮血少, 右關弦急兮過勞。洪實者血結之瘀, 遲緊者脾冷之殃。至如尺內, 洪大則陰虛可憑, 或微或澀, 便濁遺精。弦者腹痛, 伏者食停。滑兮小腹急脹, 婦則病在月經。澀兮嘔逆翻胃, 弦強陰疝血崩。緊兮小腹作痛, 沉微必主腰疼。緊促形於寸, 此氣滿於心胸; 緊弦見於關, 斯痛攻乎腹。兩寸滑數兮, 嘔逆上奔; 兩關滑數兮, 蚘蟲內嚙。心胸留飲, 寸口沉潛; 臍腹成癥, 關中促結。左關弦緊兮, 緣筋脈之拘攣; 右關沉滑兮, 因食積之作孽。脈有浮沉遲數, 診有提綱大端。浮而無力為虛, 有力為邪所搏。浮大傷風兮浮緊傷寒, 浮數虛熱兮浮緩風涎。沉緩滑大兮多熱, 沉遲緊細兮多寒。沉健須知積滯, 沉弦氣病淹淹。沉遲有力, 疼痛使然。遲弦數弦兮, 瘧寒瘧熱之辨; 遲滑洪滑兮, 胃冷胃溫之愆。數而有痛, 恐發瘡瘍; 若兼洪滑, 熱甚宜涼。 陰數陰虛必發熱, 陽數陽強多汗黃。脈有七情之傷, 而為九氣之列。怒傷於肝者, 其脈促而氣上衝; 驚傷於膽者, 其氣亂而脈動掣。過於喜者傷於心, 故脈散而氣緩; 過於思者傷於脾, 故脈短而氣結。憂傷於肺兮, 脈必澀而氣沉; 恐傷於腎兮, 脈當沉而氣怯。若脈促而人氣消, 因悲傷而心系挈。 傷於寒者脈遲, 其為人也氣收; 傷於熱者脈數, 其為人也氣泄。脈體須明, 脈證須徹。浮為虛而表顯, 沉乃實而裏決。滑是多痰, 芤因失血。 濡散總因虛而冷汗, 弦緊其為寒而痛切。洪則躁煩, 遲為冷別。緩則風而頑木, 實則脹而秘結。澀兮血少而寒, 長兮癇而又熱。短小元陽必病, 堅強患乎滿急。伏因痛痺伏藏, 細弱真元內傷。結促惟虛斷續, 代云變易不常。緊急或緣瀉痢, 緊弦癥痞相妨。數則心煩, 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 下盛則氣脹。大是血虛之候, 細為氣少之恙。浮洪則外證推測, 沉弦為內疾斟量。陽芤兮吐立至, 陰芤兮下血須防。盛滑則外疼可別, 實緊則內痛多傷。 弱小澀弦為久病, 滑浮數疾是新殃。沉而弦緊, 癖內痛; 脈來緩滑, 胃熱宜涼。長而滑大者酒病, 浮而緩豁者濕傷。堅而疾者為癲, 遲而伏者必厥。 洪大而疾則發狂, 緊滑而細為嘔噦。脈洪而疾兮, 因熱結以成癰; 脈微而澀兮, 必崩中而脫血。陰陽皆澀數, 知溲屎之艱難; 尺寸俱虛微, 曉精血之耗竭。 脈見危機者死, 只因指下無神。不問何候, 有力為神。按之則隱, 可見無根。蓋元氣之來, 力和而緩; 邪氣之至, 力強而峻。彈石硬來即去, 解索散亂無緒, 屋漏半日而落, 雀啄三五而住, 魚翔似有如無, 蝦遊進退難遇。更有鬼賊, 雖如平類, 土敗於木, 真弦可畏, 是亦危機, 因無胃氣。 諸逢此者, 見幾當避。宜忌歌十二 傷寒病熱兮, 洪大易治而沉細難醫; 傷風欬嗽兮, 浮濡可攻而沉牢當避。腫脹宜浮大, 顛狂忌虛細。下血下痢兮, 浮洪可惡; 消渴消中兮, 實大者利。霍亂喜浮大而畏微遲, 頭疼愛浮滑而嫌短澀。腸澼臟毒兮, 不怕沉微; 風痺足痿兮, 偏嫌數急。身體中風, 緩滑則生; 腹心作痛, 沉細則良喘急浮洪者危, 欬血沉弱者康。脈細軟而不弦洪, 知不死於中惡; 脈微小而不數急, 料無憂於金瘡。吐血鼻兮, 吾不喜其實大; 跌撲損傷兮, 吾則畏其堅強。痢疾身熱而脈洪, 其災可惡; 濕病體煩而脈細, 此患難當。水瀉脈大者可怪, 亡血脈實者不祥。病在中兮脈虛為害, 病在外兮脈澀為殃。腹中積久而脈虛者死, 身表熱甚而脈靜者亡。死脈歌十三 出<權輿>雀啄連來三五啄, 屋漏半日一點落, 魚翔似有又如無, 蝦遊靜中忽一躍, 彈石硬來尋即散, 搭指散亂為解索。寄語醫家仔細看, 六脈一見休下藥。
景岳全書卷之五終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