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第 2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7:38:53
>薛氏曰: <保嬰集>云: 急驚屢發屢用攻瀉, 則脾損陰消而變為慢驚者多矣。 當補脾養血, 佐以安心, 清肺, 制木之藥, 最為切當。 竊謂前證多因脾胃虧損, 肝木所勝, 外虛熱而內真寒也。 但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 佐以鉤藤飲, 以補脾土, 平肝木, 亦多得效。 如不應, 用六君加炮薑, 木香, 溫補脾土。 更不應, 急加附子以回陽。 若用逐風, 驅痰之藥, 反促其危也。 愚按附子溫中回陽, 為慢驚之聖藥也, 如元氣未脫, 用之無有不效, 氣脫甚者, 急宜炮用之。

<保嬰撮要>曰: 凡元氣虧損而至昏憒者, 忽灸百會穴, 若待下痰不愈而後灸之, 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 此乃臟腑傳變已極, 總歸虛處, 惟脾受之, 無風可逐, 無驚可療, 因脾虛不能攝涎, 故津液妄泛而似痰者, 但當以溫補脾胃為主。 若不審其因, 泛用袪風化痰之劑, 則脾氣益傷, 陰血益損, 病邪益甚而危矣。

樓全善曰: 木虛則搐而無力, 火虛則身寒, 口中氣冷, 土虛則吐瀉, 睡而露睛, 治宜溫補脾胃, 用六君子湯, 五味異功散之類。

大驚卒恐十六
小兒忽被大驚, 最傷心膽之氣。

口問篇曰: 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 陰陽破散, 經絡厥絕, 脈道不通。 陰陽相逆, 經脈空虛, 血氣不次, 乃失其常, 此<內經>概言受驚之病有如此。 矧小兒血氣尤非大人之比, 若受大驚, 則其神氣失散, 潰亂不堪, 尚何實邪之有。 斯時也, 收復正氣猶恐不暇, 顧可復為清散耶? 即如硃砂, 琥珀之類, 不過取其鎮重之意, 亦非救本之法。 今幼科諸書皆以大驚之證, 例作急驚論治, 誤亦甚矣。 不知急驚, 慢驚, 一以風熱, 一以脾腎之虛皆不必由驚而得。 而此以驚恐致困者, 本心膽受傷, 神氣陡離之病, 所因不同, 所病亦異, 胡可以同日語也。

治大驚氣散之病, 當以收復神氣為主, 宜<秘旨>安神丸, 七福飲, 茯神湯, 團參散, 獨參湯之類, 加金銀等物煎服之。

驚啼十七
小兒驚啼, 證本與驚風不同, 亦與大驚卒恐者有異。 蓋小兒肝氣未充, 膽氣最怯, 凡耳聞驟聲, 目視驟色, 雖非大驚卒恐, 亦能怖其神魂。 醒時受怖, 寐則驚惕, 或振動不寧, 或忽爾啼叫, 皆神怯不安之證。 總宜安神養氣為主, 如獨參湯, 團參散, 七福飲, <秘旨>安神丸之類, 皆其所宜。 若微煩熱者, 宜生脈散。 熱甚者, 宜硃砂安神丸, 或導赤散。 驚哭多淚, 忽啼忽止者是驚惕。 啼叫無淚, 聲長不揚者是腹痛。

發搐十八
搐, 抽搐也, 是即驚風之屬, 但暴而甚者, 謂之驚風, 微而緩者, 謂之發搐。 發搐不治, 則漸成驚風矣。 雖錢氏等書, 皆以時候之氣, 分五臟之證為論治, 然病變不測, 有難以時氣拘者, 是不若察見在之形證, 因臟腑之虛實, 隨宜施治者之為得也。 總之, 小兒之實證無他, 惟東方之實及中央之滯耳。 蓋東方木實則生火生風, 而為熱為驚; 中央土實則生濕生滯, 而為痰為積。 知斯二者, 則知所以治實矣。 若小兒之虛證, 則五臟皆有之, 如心虛則驚惕不安, 肺虛則氣促多汗, 脾虛則為嘔吐, 為暴泄, 為不食, 為痞滿倦臥, 為牙緊流涎, 為手足牽動, 肝虛則為筋急血燥, 為抽搐勁強, 為斜視目瞪, 腎虛則為二便不禁, 為津液枯槁, 為聲不出, 為戴眼, 為肢體厥逆, 為火不歸源。 知此五者, 則知所以治虛矣。 然此虛實之證, 固亦多有疑似者, 但以形色, 聲音, 脈息參而察之, 則無有不瞭然者。 諸治實之法, 當從急驚, 治虛之法, 當從慢驚, 及如後夜啼諸治法, 已盡其蘊, 當并察之。 總之, 諸言實者, 乃邪氣之實, 非元氣之實也。 故治此者, 切不可傷及元氣。 若病已久, 尤當專顧脾腎, 則根本完固, 諸無不愈矣。

錢仲陽曰: 驚癇發搐, 男左視無聲, 右視有聲, 女右視無聲, 左視有聲, 此相勝也。 蓋左為肝部, 右為肺部, 金木相勝故耳。 若握拳拇指在內, 女為順; 拇指在外, 男為順, 順則易治, 逆則難治。

薛氏曰: 寅卯辰時搐而發熱作渴, 飲冷便結, 屬肝膽經虛熱, 用柴芍參苓散; 作渴引飲, 自汗盜汗, 屬肝膽經血虛, 用地黃丸; 口吻流涎, 屬肝木剋脾土, 用六君子湯。 巳午未時發搐, 若兼作渴飲水, 屬風火相搏, 以地黃丸補肝, 導赤散, 涼驚丸治心。 若作渴飲湯, 體倦不乳, 土虛而木王也, 用地黃丸以補腎, 六君子湯以補脾。 申酉戌時微搐而喘, 目微斜, 身似熱, 睡而露睛, 大便淡黃, 屬脾肺虛熱, 用異功散; 若手足逆冷, 或喘瀉不食, 屬脾肺虛寒, 用六君, 炮薑, 木香; 久病而元氣虛者, 用六君子, 六味丸二藥主之。 亥子丑時微搐身熱, 目睛緊斜, 吐瀉不乳, 厥冷多睡, 屬寒水侮土, 用益黃散; 未應, 用六君, 薑, 桂。 傷風發搐, 口中氣熱, 呵欠, 手足動者, 名假搐, 用大青膏發散風邪。 傷風發搐, 口氣不熱, 肢體倦怠, 用異功散補脾土, 鉤藤飲清肝木。 若因風邪內鬱, 發熱而變諸證者, 當理肺金, 清風邪。 若外邪既解而內證未除, 當理肺補脾。 若停食發搐, 嘔吐乳食者, 宜用消食丸。 若傷食後發搐, 身熱困睡, 嘔吐不思乳食者, 當先定搐, 後用白餅子下之。 若食既散而前證仍作, 或變他證者, 脾土傷而肝木乘之也, 用六君子加鉤藤鉤以健脾平肝。 若肺經虧損而致驚搐等證者, 當補脾肺以平肝心, 則驚搐自止矣。 如手足冷汗, 搐眉搐肚, 日夜不止, 名真搐, 當用人參湯, 川烏, 全蝎等藥, 平其胃氣。 百日內發搐, 真者內生風, 二, 三次必死; 假者外生風, 雖頻發不死。 百日內搐亦有因乳母七情厚味所致者, 當兼治其母, 而以固胃為先, 不可逕治其兒也。 若涎入心脾則不能言, 用涼心, 鎮驚, 下痰之藥。 逆搐者不治。 若吐瀉後變證者亦不治。 大凡發搐, 因風者則面青目赤, 因驚則叫呼搐搦, 因食則噯吐氣悶, 脾肺虛則生粘痰, 喉間作鋸聲。 此乃心火不能生脾土, 脾土不能生肺金, 以致肺不能主氣, 脾不能攝涎, 故涎氣泛上而喉中作聲耳。 若用袪風治痰之劑, 則氣散陰消而促其危矣。

夜啼十九
小兒夜啼不安, 按<保嬰>等書云: 夜啼有二, 曰脾寒, 曰心熱也。 夜屬陰, 陰勝則脾臟之寒愈盛, 脾為至陰, 喜溫而惡寒, 寒則腹中作痛, 故曲腰而啼, 其候面青, 手腹俱冷, 不思乳食是也, 亦曰胎寒, 宜鉤藤飲。 寒甚者, 理中丸。 若曲腰啼叫, 哭而無淚者, 多係腹痛, 宜木香散, 或用溫胃飲加木香。 若脾腎寒甚而兼帶作痛者, 宜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若過用乳食, 停滯作痛, 邪實無虛而啼者, 宜保和丸, 和胃飲加減主之。 甚者宜消食丸。 若陰盛陽衰, 心氣不足, 至夜則神有不安而啼叫者, 宜四君子湯, 五味異功散, 或七福飲, <秘旨>安神丸。 若面青手冷, 陽氣虛寒, 心神驚怯而啼者, 宜五君子煎, 或六味異功煎。 甚者宜七福飲加炮乾薑, 肉桂。 若兼泄瀉不乳, 脾腎虛弱也, 宜六神散。 甚者, 養中煎, 胃關煎。 若兼吐瀉少食, 脾胃虛寒也, 宜五君子煎, 溫胃飲, 或六味異功煎加炮木香。 若大便不化, 食少腹脹, 髀氣虛弱也, 宜五味異功散, 或五君子煎加木香。 若面色白, 黑睛少, 至夜分陰中陽虛而啼者, 此肝腎之不足也, 宜六味丸, 八味丸, 理陰煎。 若見燈見火愈啼者, 心熱也。 心屬火, 見火則煩熱內生, 兩陽相搏, 故仰身而啼, 其證面赤手腹俱暖, 口中氣熱是也。 火之微者, 宜生脈散, 導赤散; 火之甚者, 宜硃砂安神丸, 人參黃連散。 若肝膽熱甚, 木火相搏者, 宜柴胡清肝散。 大都此證, 或因吐瀉, 內亡津液, 或稟賦腎陰不足, 不能滋養肝木, 或乳母恚怒, 肝火侮金, 當用六君子湯補脾以生肺金, 地黃丸壯腎水以滋肝木。 若乳母鬱悶而致者, 用加味歸脾湯。 乳母暴怒者, 加味小柴胡湯。 乳母心肝熱搏者, 柴胡清肝散。 若因驚夜啼者, 宜從前驚啼論治。

發熱二十
小兒發熱證, 其最要者有四: 一則外感發熱, 二則瘡毒發熱, 三則痘疹發熱, 四則疳積發熱。 凡此四者之外, 如飲食, 驚風, 陰虛, 變蒸之類, 雖亦有之, 然各有其說, 均當詳辨。

發熱當辨虛實, 如實則面赤氣粗, 口燥唇瘡作渴, 喜冷飲水, 大小便難, 或掀衣露體, 煩啼暴叫, 聲洪脈強, 伸體而臥, 睡不露睛, 手足指熱, 皆為實證。 實以邪氣有餘, 或可散邪, 或宜清火。 虛則面色青白, 氣怯神倦, 恍惚軟弱, 口鼻微冷, 不喜寒涼, 飲湯安靜, 泄瀉多尿, 嘔惡驚惕, 上盛下泄, 抱腹喜按, 乍涼乍溫, 夜則虛汗, 臥則露睛, 屈體而臥, 手足指冷, 脈息緩弱, 皆為虛證。 虛以正氣不足, 最宜調補, 或兼解邪雖有發熱外證, 必不可妄用寒涼, 及任意消散剋伐等劑。

外感發熱治法二十一
凡小兒無故發熱, 多由外感風寒。 若寒邪在表未解者, 必有發熱頭痛, 或身痛無汗, 或鼻塞流涕, 畏寒拘急, 脈見緊數者是也。 凡暴感者, 極易解散, 一汗可愈。 但察其氣血平和, 別無實熱等證, 或但倦怠昏睡者, 則但以四柴胡飲, 或五柴胡飲為主, 酌兒大小而增減其劑。 此法先固其中, 次解其表, 庶元氣無傷, 而邪且易散, 最為穩當極妙之法。 有云小兒何虛, 乃堪此補, 及又有補住邪氣之說, 皆寸光昧理之談, 不可信也。 若胃氣微見虛寒者, 宜五君子煎加柴胡, 或以理陰煎加減用之最妙。 元氣頗強而能食者, 宜正柴胡今。 兼內熱火盛而外邪未解者, 宜一柴胡飲, 或錢氏黃龍湯。 壯熱火盛往來寒熱者, 宜柴芩煎。 寒氣盛者, 宜二柴胡飲。 寒邪盛而中氣微虛者, 宜五積散。 傷寒見風, 身熱兼嗽而中氣不虛者, 宜柴陳煎。 若中氣不足而兼熱兼嗽者, 宜金水六君煎。 冬受寒邪, 至春夏而發熱者, 是為小兒正傷寒, 但取效稍遲, 然治法不能外此。

新按: 余之仲兒, 生於乙卯五月, 於本年初秋, 忽爾感寒發熱, 脈微緊。 然素知其臟氣屬陰, 不敢清解, 遂與芎, 蘇, 羌, 芷, 細辛, 生薑之屬, 冀散其寒, 一劑下咽, 不惟熱不退而反大瀉作, 連二日瀉不止而喘繼之, 愈瀉則愈喘。 斯時也, 將謂其寒氣盛耶, 何以用溫藥而反瀉? 將謂其火刑金耶, 豈以清瀉連日而尚堪寒涼? 將謂表邪之未除耶, 則何以不利於疏散? 束手無策, 疑懼已甚, 且見其表裏俱劇, 大喘垂危, 又豈淺易之劑所能挽回? 因沉思良久, 漸有所得, 乃用人參二錢, 生薑五片, 煎汁半盞, 然未敢驟進, 恐再加喘, 必致不救。 因用茶匙挑與二, 三匙, 即懷之而旋走室中, 徐察其呼吸之進退, 然喘雖未減, 而亦不見其增甚, 乃又與三, 四匙, 少頃, 則覺其鼻息似乎少舒, 遂放膽與小鍾, 更覺有應, 自午及酉, 完此一劑。 適一醫至, 急呼曰: 誤矣, 誤矣! 焉有大喘如此而尚可用參者? 速宜以抱龍丸解之。 余諾之而不聽。 乃復以人參二錢五分, 如前煎湯, 自酉至子盡其劑, 劑完而氣息遂平, 齁齁大睡, 瀉亦止而熱亦退矣。 此所以知其然者, 觀其因瀉反喘, 豈非中虛? 設有實邪, 自當喘隨瀉減, 是可辨也。 向使誤聽彼醫, 易以清利, 中氣一脫, 即當置之死地, 必仍咎余之誤用參也。 孰是孰非, 何從辨哉。 余因紀此, 以見溫中散寒之功, 其妙有如此者。

外感發熱弗藥可愈二十二
凡小兒偶然發熱者, 率由寒熱不調, 衣被單薄, 柔弱肌腠, 最易相感, 感則熱矣。 余之治此, 不必用藥, 但於其熟睡之頃, 夏以單被, 冬以綿被, 蒙頭鬆蓋, 勿壅其鼻, 但以稍暖為度, 使其鼻息出入皆此暖氣, 少頃則微汗津津, 務令上下稍透, 則表裏通達而熱自退矣。 若冬月衣被寒涼, 汗不易出, 則輕摟著身, 赤體相貼, 而上覆其面, 則無有不汗出者。 此余近年養兒至妙之法, 百發百中者也。 若寒邪甚者, 兩三微汗之, 無有不愈。 然此法惟行於寅卯之際, 則汗易出而效尤速。
諸熱辨證二十三
1.小兒發熱, 若熱隨汗退者, 即外感證也。 其有取汗至再而熱不退者, 必癰毒, 痘疹之候, 俟其形見, 當於本門求法治之。 若是瘡毒, 但當辨其陰證陽證, 陽證宜清火解毒, 陰證宜托裏助陽。 方治詳具外科。 若汗出熱不退, 別無癰腫而耳後紅筋燦然, 及眼如包淚, 或手指尖冷, 脈緊數者, 必是痘疹, 方治詳具痘疹門。
2.小兒飲食內傷, 本無發熱之證, 蓋飲食傷臟, 則為脹為痛, 為吐為瀉, 本非肌表之病, 焉得發熱。 故調經論曰: 邪之生於陽者, 得之風雨寒暑, 生於陰者, 得之飲食居處, 陰陽喜怒。 此自不易之理也。 今人但見小兒發熱, 則多言傷食而妄行消導, 謬亦甚矣。 其或飲食內傷, 風寒外感, 表裏兼病而發熱者, 亦常有之。 然此當察其食之有停無停, 酌而治之, 亦非可混行消耗。 蓋恐內本無滯而妄加剋伐, 則虧損中氣, 以致外邪難解, 則病必滋甚。
3.小兒疳積發熱, 此誠飲食內傷所致, 然必成痞成疳, 陽明鬱積既久, 所以外俱熱, 是非暴傷飲食者之比, 亦非肌表發熱者之比, 方治詳具疳積條。
4.小兒有陰虛發熱之證, 及變蒸發熱之說。 凡陰虛發熱者, 此即小兒勞損證也, 亦名為童子勞, 此當於虛損門求法治之。 至若變蒸之說, 則辨在本條, 并當詳察。
錢仲陽曰: 潮熱者, 時間發熱, 過時即退, 來日依時而發, 此欲發驚也。 壯熱者, 常熱不已, 甚則發驚癇也。 風熱者, 身熱而口中氣熱, 乃邪外感也。 溫熱者, 肢體微熱, 熱不已則發驚搐。 壯熱惡風寒, 為元氣不充, 表之虛熱也。 壯熱不惡風寒, 為外邪所客, 表之實熱也。 壯熱飲湯, 為津液短少, 裏之虛熱也。 壯熱飲水, 為內火銷爍, 裏之實熱也。 脈尺寸俱滿為重實。 尺寸俱弱為重虛。 脈洪大, 或緩而滑, 或數而鼓, 此熱盛拒陰, 雖形證似寒, 實非寒也。 熱而脈數, 按之不鼓, 此寒盛格陽, 雖形證似熱, 實非熱也。 發熱惡熱, 大渴不止, 煩躁肌熱, 不欲近衣, 其脈洪大, 按之無力, 或兼目痛鼻乾者, 此血虛發熱也, 當補其血。 如不能食而熱, 自汗出者, 氣虛也, 當補其氣。

內熱證二十四
內熱與外熱不同, 內熱以五內之火, 熱由內生, 病在陰分, 故內熱者宜清涼, 不宜升散, 升散則內火愈熾, 火空則發也, 外熱以膚腠之邪, 風寒外襲, 病在陽分, 故外熱者宜解散, 不宜清降, 清降則表熱愈留, 外內合邪也。 此外熱內熱之治, 其不同者有如此。 欲分內外之辨, 則外熱者, 其至必驟; 內熱者, 其來必緩。 但察其絕無表證, 而熱在臟腑, 七竅, 三焦, 二陰, 筋骨, 肌肉之間者, 皆是內熱之證。 但內熱之證, 亦有虛實, 實者宜從正治, 虛者當從反治, 反正之間, 有冰炭之異, 非可混也。

凡實熱之在內者, 古法治分五臟, 宜從正治。 心熱者, 宜瀉心湯, 導赤散, 安神丸。 肝熱者, 瀉青丸, 柴胡飲子, 龍膽湯。 脾熱者, 瀉黃散。 肺熱者, 輕則瀉白散, 地骨皮散, 重則涼膈散。 腎熱者, 滋腎丸, 滋陰八味丸。 實熱則宜疏下, 虛熱則宜調補。 肢體熱, 輕則惺惺散, 重則人參羌活散。 大便秘者, 二黃犀角散, 四順清涼飲。 餘熱不退者, 地骨皮散。 大小便血者, 保陰煎。 血熱妄行者, 清化飲。 三焦火盛, 上下熱甚者, 抽薪飲。 小水熱痛者, 大分清飲。 陽明內熱, 煩渴頭痛, 二便秘結者, 玉泉散。 陽明火盛, 兼少陰水虧者, 玉女煎。 凡元氣虛而為熱者, 必真陰不足, 皆假熱證也, 宜從反治。 心脾肺氣虛假熱者, 五君子煎, 人參理中湯。 五臟氣血俱虛假熱者, 五福飲。 肝腎真陰不足假熱者, 輕則六味地黃湯, 甚則理陰煎。 肝腎血虛假熱者, 大營煎, 五物煎。 肝腎陰虛, 上熱下寒, 則陽無所附而格陽為熱者, 六味回陽飲, 或八味地黃湯。 肝經血虛生風而熱者, 四物加天麻, 鉤藤鉤。 汗後血虛而熱甚者, 六神散加粳米。 汗後氣虛而惡寒發熱者, 補中益氣湯。 汗後陰虛, 陽無所附而熱者, 四物湯加參, 耆。 汗後陽虛, 陰無所附而熱者, 四君子加芎, 歸。 久從溫補而潮熱不退, 脈見滑大者, 五福飲加地骨皮, 或加知母。 凡嬰兒諸熱有因別證而作者, 當從所重者而治之。 若乳下嬰兒, 當兼治其母以調之。

小兒上論列方二十五
四君子湯補一。 五味異功散補四。 團參散小十。 四物湯補八。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理中湯熱一。 七福飲新補七。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理陰煎新熱三。 獨參湯補三五。 六味地黃丸補百二十。 茯神湯小六十。 大營煎新補十四。 滋陰八味丸新寒十七。 清化飲新因十三。 益黃散和十九。 五君子煎新熱六。 六君子湯補五。 六味異功煎新熱七。 五物煎新因三。 五福飲新補六。 人參理中湯熱一。 溫胃飲新熱五。 胃關煎新熱九。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生脈散補五六。 養中煎新熱四。 八味地黃丸補一二一。 滋腎丸寒一六三。 保陰煎新寒一。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六神散小五一。 加味歸脾湯補三三。 柴胡飲子小三十。 一柴胡飲新散一。 人參黃連散小十七。 五柴胡飲新散六。 錢氏黃龍湯小二五。 五積散散三九。 星蘇散小二四。 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鉤藤飲小六六。 瀉白散寒四二。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抑肝散小六七。 瀉青丸寒一五一。 東垣涼膈散痘八三。 龍膽湯小八二。 玉泉散新寒十五。 地骨皮散小三一。 大青膏小六八。 小柴胡湯散十九。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二柴胡飲新散二。 四柴胡飲新散四。 二黃犀角散小二九。 柴芩煎新散十。 柴陳煎新散九。 四順清涼飲攻二五。 參蘇飲散三四。 惺惺散小二三。 黃連安神丸寒一四二。 瀉黃散寒五七。 瀉心湯寒二七。 安神鎮驚丸小七六。 抑青丸小九八。 抽薪飲新寒三。 大分清飲新寒五。 玉女煎新寒十二。 導赤散寒一二二。 消食丸小三七。 清膈煎新寒九。 利驚丸小九七。 抱龍丸小八五。 牛黃散小二七。 白餅子小三九。 保和丸小三五。 陳氏十二味異功散痘二二。 和胃飲新和五。 涼驚丸小九六。 琥珀散小八一。 梅花飲小八三。 肥兒丸小百十一。 木香散痘二一。 人參羌活散小二六。

備用方
具列小兒方中, 所當詳閱。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終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