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临床报道 >> 正文

止眩定晕汤治疗眩晕36例临床观察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河北中医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24 8:50:50

【关键词】  汤剂;眩晕;祛痰;健脾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机颇为复杂,但从中医角度归纳起来不外气血亏虚和痰湿中阻两方面,以虚证居多[1] 。正如《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2003—2006年,笔者自拟止眩定晕汤治疗眩晕36例,并与应用尼莫地平、眩晕停、抗栓丸治疗32例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所门诊患者,头颅CT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符合眩晕的临床诊断标准[2]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9年;经头颅彩色多谱勒(TCD)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5例,颈椎X线摄片示骨质增生12例,梅尼埃综合征2例;血红蛋白<10g例,高血压病4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55.5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3年;经TCD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3例,颈椎X线摄片示骨质增生14例;血红蛋白<10g的2例,高血压病3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病史及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辨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旋转不定,重者恶心呕吐,不能站立,伴心悸、耳鸣,汗出等。中医辨证为痰浊阻络,气血亏虚。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止眩定晕汤治疗。药物组成:姜半夏12g,天麻15g,白术20g,茯苓10g,钩藤10g,陈皮10g,川芎12g,丹参12g,当归10g,全蝎6g,白僵蚕10g,甘草6g。加减:眩晕,呕吐频作加代赭石、竹茹、生姜以镇逆止呕;心悸、汗出,加黄芪以补气生血;耳鸣重听加郁金、石菖蒲以通阳开窍。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1.3.2 对照组 予尼莫地平20mg,口服每日2次;眩晕停25~50mg,口服每日2次;抗栓丸0.1~0.3g,口服每日2次。
   
  1.3.3 疗程及其他 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注意调节情绪。
    
  1.4 疗效标准[3]  显效:眩晕消失,兼症基本消失,恶心呕吐、站立不能、耳鸣、心悸等症状轻微,TCD结果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基本恢复正常,可以正常工作;有效:眩晕基本消失,TCD示椎-基底动脉血运有所改善,其它症状减轻或有所好转。眩晕发作频率减少,可正常生活;无效: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率的检验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结果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止眩定晕汤治疗眩晕疗效确切。

  3 讨论
    
  眩晕一证,临床常见、多发,涵盖了现代医学之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性眩晕及贫血等病。病因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古代医家对眩晕论述颇多,如《丹溪心法·头眩》“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眩晕》“无虚不能作眩”。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等诸多论述[1] 。笔者认为,眩晕的发生虚证居多,其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阻络,气血亏虚,发为眩晕,主要责之于脾的运化无力,致水湿不化,痰浊内阻,浊阴不降,风痰上扰而发为眩晕;脾胃虚弱,升降失司,不能使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而致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发为眩晕。因此,着眼于从痰从虚论治是其根本大法。上服定晕汤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化痰熄风而止头眩,二者合用为风痰眩晕之要药,李杲云“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4] ,故此2味作为君药;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健脾益气,化湿降浊;全蝎、白僵蚕、钩藤、熄风解痉,平肝通络;丹参、川芎、行气化瘀;当归、黄芪补气养血,健脾盈脉,以扶正气。全方配伍严谨,补血虚,泻痰实,通经络,标本兼治,共奏燥湿祛痰、活血通络、健脾益气之功。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

  [2] 殷凤礼.西医内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18

  [3] 刘文胜王瑾.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痰浊型眩晕50例[J].陕西中医,2005,26(7):646-647

  [4] 李东垣.脾胃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362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