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视点 >> 正文

“三化”制约中医药发展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21 16:26:27

中医视点:“三化”制约中医药发展 何清湖 孙相如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与西医擅长针对局部、靶向的医疗方式不同,中医能够发挥的特色正是在于它整体、系统地处理疾病,即使学科分化得再细、再精准,作为中医的学科不论是在教育、临床的过程中都应当保持整体系统、辨证论治的特色,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具备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案、技术手段。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当侧重于中医学思维培养、中医学知识储备以及增加临证实践机会。如果仅仅是模仿西医医学偏重于实验化、技能化的培养方式,最终我们的人才也会遗憾地在中医学中浅尝辄止,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具备优秀中医素养的中医人才。

  中医千年以来所积累的丰厚医方验案并不能够仅仅通过机械简单的技术化手段就可以凝练升华。大部分时候,我们验证和改进也最好是通过临证手段。中医学界存在的盲目技术化现象不仅没有使中医乘上科技火箭越走越快,反而无形中在砍伐中医优势。

  近年来,多有学者就中医药发展之问题探进行讨,有曰:“是中医中药的学科建设不成熟制约了学科发展”,有曰:“是中医中药的过分科研化影响了学科进步”,亦有曰:“是中医中药现代化发展之路线偏离导致了学科发展呈南辕北辙之势。”然就笔者看来,总起来说制约中医药发展进步的原因概而括之无非就是“三化”——学科、临床上人为的过度分化,理念、制度上的重度西化以及盲目追求技术化。学科分化、借鉴吸纳西医学科以及技术化研究本来是对于学科有益的发展方向,但凡事讲度,人为因素的倚重和偏颇反而会制约发展甚至伤害本质。下面笔者就“三化”制约中医药发展粗论述之。

  过分分化危害中医学科特色

  中医学科早在两千年以前便逐步开始了学科的分化历程。

  据《周礼·天官》载:早在先秦时期,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春秋战国时,又在四科基础上出现了带下医(妇科)、小儿医、耳目痹医。史载神医扁鹊有“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的医疗行为大概也是中医临床上学科分化的一种早期形式。据《唐六典》载:唐朝医务行政机关“太医署”内设医科学校,分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其中医师分习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宋代科目较唐代进一步精细,当时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太医局”,据《元丰备对》载:太医局内设科目为大方脉(内科)、风科、小方脉(儿科)、眼科、疮肿兼折疡、产科。元代医学分科已发展到13科,即,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代亦为13科,但与元代分科内容不尽相同,包括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齿科、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各科。在清代,初设11科,即明代13科取消金镞、按摩、祝由科,增设痘疹科,后来痘疹归为小方脉,口齿、咽喉并为一科,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清代医学分49科。至民国时期,应用学科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喉科、齿科、针灸科、按摩科、正骨科、花柳科共11科。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