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诊疗技术 >> 护理技术 >> 正文

脾胃病证的中医护理方法第 3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10 16:17:50

     3、辨证施护
     (1)气滞胃痛型:
     ①气遇寒则凝,得热而散。故应注意气候、时令的变化,随天气的冷暖增减衣服,勿使患者复寒感邪而加重病情。
     ②情志不畅,气恼郁怒均可诱发胃痛和加重病情,故应重视调节情志,使期避免精神刺激,以胸豁达,减少发作机会。
     ③针灸治疗效果明显,常用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
     ④胃脘部用水袋热敷或用大盐1斤炒热加葱白数段,装入布袋,在局部做熨贴疗法。亦可采取胃脘部拔罐、照射红外线等疗法。
     ⑤饮食和中药宜温热服,少食生冷及甜粘食品。大蒜、韭菜、香菇 、萝卜、柑橘等有行气开胃作用,可适当食用。
     ⑥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练气功等,并指导患者注意陶治情操,保持稳定情绪。
     (2)血瘀胃痛型:
     ①根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宜注意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劝慰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尤其是对病情较重或有大出血表现者,更应加强情志护理。
     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和危重症,如见患者黑便时,应立即留取标本送验,鉴别是否胃出血。患者呕血时,一般胃出血,血量较多,为暗红色或棕黑色,多随胃中食物一起呕出,且在呕吐前患者有胃脘嘈杂不适,恶心等症状。患者发生胃出血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严密观察其血压、脉搏、神志等变化。如果出血量多,伴冷汗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微欲绝,乃气随血脱之危象,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③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急腹症,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并注意发生阳脱之证。
     ④指导患者饮食,在除外并发症的前提下,可选用有健胃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酒酿、山药、茴香、桃、荔枝等。
     (3)食滞胃痛型:
     ①若进食不久即发生胃痛,可选择探吐法;尽量使积食吐出,胃痛得以缓解。
     ②严格控制饮食,必要时暂禁食,待症状缓解后,先给予清淡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指导患者多食萝卜、金桔、苹果、山楂等有宽中理气作用的食品,有助于消化。控制油腻厚味食物,以免引起食复。
     ③加强卫生宣教工作,使患者养成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的习惯。
     ④做好口腔护理,用淡盐水漱口,或口含槟榔、豆蔻、桔饼等芳香健胃之品。
     (4)虚寒胃痛型:
     ①胃痛遇寒加重,故应加强防寒保暖的护理。病室应光线充足,室温可略偏高(20-22℃),衣被适当。可选用护胃保健品。

  ②饮食和中药宜偏温热服,胃痛时可用各种温热疗法止痛。
     ③空腹胃痛时可进少许糕点,以缓解疼痛。可嘱患者多食有补中益气温胃作用的食品,如桂圆、莲子、大枣、南瓜、扁豆、番茄、牛奶、鸡蛋 、瘦肉、黄鱼、鳝鱼、河虾、胡桃等,并适当用葱、姜、芥末、胡椒、大蒜、韭菜作调料,有温胃散寒的作用。

  ④在胃脘部、胃俞拔火罐和脊柱两侧用梅花针治疗,均能减轻症状。
     ⑤神阙穴隔姜、隔盐灸,可治大便溏薄。
     (5)阴虚胃痛型:
     ①因患者有胃脘灼痛,烦躁等阴虚内热的表现,故病室应在阴面,环境要清静,避免噪音和强烈阳光的刺激。
     ②饮食和中药宜偏凉服,可多食润燥生津之品,如雪梨、莲藕、荸荠、甘蔗、菠萝、百合、银耳、甲鱼、花生、杨梅、柿子、蕃茄、蜂蜜等;禁忌辛辣、煎炸、烟酒、浓茶及咖啡类刺激之品。
     ③便秘时可用麻仁润肠丸、番泻叶通便;亦可按摩腹部(沿脐围顺时针按摩5分钟,再逆时针按摩5分钟,反复1-2次)。
     ④本证型患者不宜用温热疗法。
     4、养生指导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故应善加保护。
     (1)急生患者出院后,仍需注意饮食,不可过食生冷和饥饱无度,以免因饮食不节而致再发。同时,避免外感寒邪。
     (2)慢性患者迁延反复,饮食调护尤为重要,必须养成饮食规律、起居有节的良好习惯,还应注意劳逸适度,情绪平和,勿使七情内伤而加重病情。
     (3)胃痛发作时应立即到医院诊治,不可拖延时间和随意服药,以免贻误病情。
     (4)适当进行文体活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