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诊疗技术 >> 诊断技术 >> 脉象诊断 >> 正文

诸脉条辨第 3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医脉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6 16:40:34

       实为邪气盛满坚劲有余之象。既大矣而且长且坚。三候皆然。则诸阳之象。莫不毕备。故但主实热。不主虚寒。紧与实虽相似而实相悬。紧者热为寒束。故其象绷急而不宽舒。实者邪为火迫。故其象坚满而不和柔。(一寒裹于外。一邪充于内。)
       素问云。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为久病。盖弱堪重按。阴犹未绝。若兼涩象。则气血交败。生理灭绝矣。(指下波澜。形之滑也。起伏自然。势之滑也。一血充。一气畅也。)
       微脉模糊而难见。细脉则显而易见。故细比于微。稍稍较大也。细为血少气衰。故吐利失血。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之人。脉亦多细。为自戕其血气也。大抵细脉微脉。俱为阳气衰残之候。非行温补。何以复其散失之元乎。(微有极细。亦有极薄。细则有浓有薄。有弱有强。各有主病不同。不得专指为微细也。)
       阴性多滞。故阴寒之证。脉必见迟。与缓脉绝不相类。盖缓以形之宽纵得名。迟以至数不及为义。缓脉四至。宽缓和平。迟脉三至。迟滞不前。二脉迥别。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有类乎散。实非散也。须知浮而极细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三脉皆有似于涩。而实有分别。(涩脉专在动势上见。故往来迟难四字至切。微濡弱三脉以形见。有兼涩者。有不兼涩者。涩脉不尽类散也。)
       古人譬诸徐行而怠。偶 一步。可为结脉传神。大凡热。则流行寒则凝。结如冬冷则冰。坚理势然也。人惟少火衰弱中气虚寒失其干健之。运则气血痰食互相纠缠。营运之机不利。故脉应之而成结也。(结即涩脉之兼紧者。)
       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内经以代脉之见。为藏气衰微。脾经脱绝之候。惟伤寒心悸。怀胎三月。或七情太过。跌打重伤。及风家痛家。俱不忌代脉。或无病而羸瘦脉代者。危候也。久病脉代。万难回春。又云。少得代脉者死。老得代脉者生。自当通变(结促是有一至略间而并来。代乃直少一至也。仍须细察脉神。以定吉凶。少得代死。老得代生。必是专指一病。非可概论也。)
       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相反。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为缓而和匀。此真胃气脉也。土为胃气之母。中气调和。则百病不生。一切脉中。皆须挟缓。谓之胃气。非病脉也。兼乎浮迟虚濡细涩之形者。为病不足。为风为表虚也。(指下柔匀。形之缓也。来去从容如一。气之缓也。若病脉。皆属于湿热之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