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视点 >> 正文

中医学发展呼唤新学派新流派第 3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5 13:09:13

  学派和流派

  是中医学术的生长空间

  学派、流派是推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动力。独树一帜的学派或流派,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经验的通道,创新的温床,甚至可以因其理论的带动性,使医学发生模式转换。

  学派和流派是中医学术的生长空间,以伤寒学派为例,在宋代就有成无己首开先河的注释派,朱肱、庞安时等人的整理派和韩祗和、许叔微、郭雍等人的发挥派。明清有方有执、喻嘉言的错简派,张遂辰、张志聪等人的旧论派,柯韵伯、尤在泾等人的辨证论治派,俞根初的通俗派和陆九芝的伤寒统温病派等。张仲景及《伤寒杂病论》问世以降,形成了强大的伤寒学派,以其“经验—辨证”的学术模式,突破了《内经》的“整体—理论”模式。张仲景之学术,以六经为纲,以理法方药贯穿的条文,为辨证论治“垂方法,立津梁”,在医学发展史上是一次模式转换。以河间和易水两大流派为学籍的金元四家,虽然各有专长又有争鸣,但其共同的一点是,都辨证循按病机,讲求气化,把以往方证对应的辨证发展为病机辨证,可以“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勿耗气,精遗勿止泻”(明代王应震),突破了“经验—辨证”模式的方证对应,可称为“病机—辨证”模式,这个模式把中医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以上几次学术演进,既有承上启下的学术传承,又有所转换,既是学术资源的增长,又是标志性成果的辉映。

  中医理论体系中学派、流派的演化趋向:一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变革,继续向前发展。例如医经学派、伤寒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二是内部分化,各自引申发扬或分异,形成新的学派体系,例如河间和易水学派,又以其分合而成金元四家,又继而分为若干支派或流派。三是由于客观认识的统一或自身生命力不强而走向消亡。古代很多失传的学派或流派多属于这种情况,但也有承传难度大,后继乏人或社会因素等。前者如华佗的手术学派,因绝技失传,到清代手术已被外科内治取代。后者如串雅医派,因社会变迁而消亡。

  此外,学派与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又与学科有一定联系:有的学派或流派可发展为学科或专科,例如唐代孔颖达疏《礼记·典礼》“医不三世”后,谢利恒进而指出“此盖中国最古之派别也。其书之传于后世者,若《灵枢经》则‘黄帝针灸’一派也;若《本经》则《神农本草》一派也;若《难经》则《素女脉诀》一派”。(《中国医学源流论》)但是到秦汉以后,《灵枢经》或“黄帝针灸”及《难经》、《素女脉诀》皆合为医经学派,而《神农本草》则发展为本草学科,即今日之中药学科。也有古代的学科发展为今日之学派者。例如伤寒在古代曾经是与大方脉并列的学科之一,但目前统属于内科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