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 正文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第 5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8:16:21
用四物湯加柴胡, 山梔, 丹皮。 風熱相搏, 用荊防敗毒散。 內熱外寒, 用加味羌活湯。 胃氣虛弱, 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 防風及消風散。 血虛, 用加味逍遙散。 陰虛, 逍遙散, 六味丸。 肝腎虛熱, 用六味丸則火自息, 風自止。 若用祛風辛熱之劑, 則肝血愈燥, 風火愈熾, 元氣愈虛, 腠理不閉, 風客內淫, 腎氣受傷, 相火翕合, 血隨火耗, 反為難治矣。
一男子秋間發疙瘩, 此元氣虛而外邪所侵也。 先用九味羌活湯二劑, 又用補中益氣加羌, 防而愈。 後不慎起居, 盜汗晡熱, 口乾唾痰, 體倦懶言, 用補中益氣湯, 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婦人身如丹毒, 搔破膿水淋漓, 熱渴頭暈, 日晡益甚, 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一女子赤暈如霞, 作癢發熱, 用加味小柴胡湯加生地, 連翹, 丹皮而愈。 俱薛按

翻花瘡七十二
立齋曰: 翻花瘡者, 由瘡瘍潰後, 肝火血燥生風所致。 或瘡口?肉突出如菌, 大小不同; 或出如蛇頭, 長短不一。 治法當滋肝補氣, 外塗藜蘆膏, ?肉自入。 須候元氣漸復, 膿毒將盡, 塗之有效, 不然雖入而復潰。 若誤用刀鍼, 蝕藥, 灸火, 其勢益甚, 或出血不止, 必致寒熱嘔吐等證, 須大補脾胃為善。
判官張承恩內股患癰將愈, 翻出一肉如菌。 余曰: 此屬肝經風熱血燥, 當清肝熱, 養肝血。 彼為不然, 乃內用降火, 外用追蝕, 蝕而復翻, 翻而復蝕, 其肉益大, 元氣益虛, 始信余言。 遂內用梔子清散, 外用藜蘆膏而痊。 一上舍素膏梁善怒, 耳下結一核, 從潰而瘡口翻張如菌, 焮連頭痛, 或胸?作脹, 或內熱寒熱, 或用清熱消毒之藥, 年餘未瘥。 余用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而尋愈。 一男子背瘡斂如豆許, 翻出肉寸餘, 用消蝕割繫法, 屢去屢大。 此肝經血虛風熱, 余用加味逍遙散三十餘劑, 塗藜蘆膏而消, 又用八珍湯倍用參, 耆, 歸, 朮而斂。 一婦人素善怒, 臂患癰, 瘡口出肉長二寸許, 此肝腎鬱怒, 氣血虛而風內動也, 用加味逍遙散, 塗藜蘆膏而愈。 後因怒, 患處脹悶, 遍身汗出如雨, 此肝經風熱, 風能散氣故耳, 仍用前散, 並八珍湯而愈。 俱薛按

痔漏七十三 附臟毒下血按
丹溪云: 漏瘡須先服補藥以生氣血, 即參, 耆, 歸, 朮, 芎大劑為主。 外以炮附子為末, 唾津和為餅, 如三錢厚, 安瘡上, 以艾炷灸之, 漏大艾炷亦大, 漏小艾炷亦小, 但灸令微熱, 不可令痛, 乾則易之, 如困則止, 來日如前再灸, 直至肉平為效。 亦有用附片灸之, 以補氣血藥作膏貼之。
立齋曰: 痔屬肝脾腎三經, 凡陰精虧損者難治, 多成漏證。 若肺與大腸二經風熱濕熱者, 熱退自愈, 若不守禁忌者亦成漏證。 此因醉飽入房, 筋脈橫解, 精氣脫泄, 熱毒乘虛流注; 或淫極強固其精, 以致木乘火勢而侮金; 或炙?厚味過多, 或勞傷元氣, 陰虛火熾, 皆成斯疾。 若破而不愈, 即成漏矣。 有串臀者, 有串陰者, 有串腸者, 有穢從瘡口而出者, 形雖不同, 治頗相似。 其腸頭腫成塊者, 濕熱也。 作痛者, 風熱也。 大便燥結者, 火也。 潰而為膿者, 熱勝血也。 當各推其所因而治之。 治法曰: 初起焮痛便秘, 小便不利者, 宜清熱涼血, 潤燥疏風。 若氣血虛而為寒涼傷損者, 宜調養脾胃, 滋補陰精。 大便秘澀或作痛者, 潤燥除濕。 肛門墜痛者, 瀉火導濕。 下墜腫痛而癢者, 祛風勝濕。 小便澀滯腫痛者, 清肝導濕。 其成漏者, 養元氣, 補陰精為主。 大凡痔漏下血, 服涼血藥不應者, 必因中氣虛不能攝血, 非補中升陽之藥不能愈, 切忌寒涼之劑。 亦有傷濕熱之食, 成腸癖而下膿血者, 宜苦寒之劑內疏之。 脈弦絕澀者難治, 滑大柔和者易治。 經云: 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 腸澼為痔, 其屬肝脾腎也明矣。 若有患痔而兼疝, 患疝而兼下疳, 皆屬肝腎不足之變證, 但用地黃丸, 益氣湯以滋化源為善, 若專服寒涼治火者, 無不致禍。

一男子患痔成漏, 每登廁則痛, 以秦艽防風湯加條芩, 枳殼四劑而愈, 以四物加升麻, 芩, 連, 荊, 防, 不復作。 一男子患痔漏, 每登廁則肛門下脫作痛, 良久方收, 以秦艽防風湯數劑少愈, 乃去大黃加黃耆, 川芎, 芍藥而痛止, 更以補中益氣湯二十餘劑, 後再不脫。 一儒者膿血淋漓, 口乾作渴, 晡熱便血, 自汗盜汗。 余謂此肝腎陰虛也, 不信, 仍服四物, 芩, 連, 知, 檗之類, 食少瀉嘔。 余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 半夏, 炮薑, 脾胃漸醒, 後用六味丸朝夕服, 兩月餘, 諸證悉愈。 一男子患此, 服寒涼之劑, 侵晨去後不實, 食少體倦, 口乾作渴, 小腹重墜。 余用補中益氣湯而下墜頓止, 用四神丸而食進便實, 用地黃丸而瘡尋愈。 俱薛按一男子臟毒下血, 服涼藥敗毒藥不惟不能止, 且飲食日減, 肢體愈倦, 脈數而澀。 先以補中益氣湯數劑少止, 更以六君子湯加升麻, 炮薑四劑而止, 乃去炮薑加芎, 歸, 月餘, 脾胃亦愈。 嘗治積熱成風下血者, 先以敗毒散散之; 胃寒氣弱者, 用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補之, 並效。

一男子臟毒下血, 脾氣素弱, 用六君子湯加芎, 歸, 枳殼, 地榆, 槐花治之而愈。 後因謀事血復下, 諸藥不應, 余意思慮傷脾所致, 遂投以歸脾湯四劑而痊。 大抵此證所致之由不一, 當究其因而治之。 丹溪云: 芎歸湯一劑, 乃調血之上品, 熱加赤茯苓, 槐花; 冷加白茯苓, 以枳殼散, 小烏沉湯和之, 胃氣一回, 血自循經絡矣。 凡腸風者, 邪氣外入, 隨感隨見。 臟毒者, 蘊積毒久而始見。 又云: 人惟坐臥風濕, 醉飽房勞, 生冷停寒, 酒?積熱, 以致營血失道, 滲入大腸, 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 挾熱下血者, 清而色鮮; 挾冷下血者, 濁而色黯。 清則為腸風, 濁則為臟毒。 先便而後血者其來遠, 先血而後便者其來近。 治法大要: 先當解散脾胃風邪, 熱則敗毒散, 冷則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 當歸, 後隨其冷熱治之。 一婦人素患痔漏, 每因熱則下血數滴, 以四物湯加黃連治之即愈。 後為大勞, 瘡發腫痛, 經水不止, 脈洪大無力, 此勞傷血氣, 火動而然也, 用八珍湯加芩, 連, 蒲黃, 二劑而止; 後去蒲黃, 芩, 連加地骨皮, 數劑而安。 丹溪曰: 婦人崩中者, 由臟腑傷損, 衝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 若勞動過極, 臟腑俱傷, 以致衝任氣虛, 不能約制經血, 故忽然而下, 謂之崩中暴下。

治宜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 微加鎮墜心火之劑以治其心, 補陰瀉陽, 經自止矣。 俱薛按

論外通用方
枯痔水澄膏外二百三十。 如神千金方外二三一。 三品錠子外二二四。 熊膽膏外二二七。 蝸牛膏外二二八。 羊膽膏外二二五。 水銀棗子膏外二二六

一方: 凡痔瘡初起, 痛癢不止, 以舊布鞋底烘熱, 頻頻熨之, 冷則再烘再熨, 其痛癢則止。

灸法: 命門灸七壯, 治五種痔漏。 長強灸隨年壯, 治五痔, 便血最效。

一法: 治痔疾大如胡瓜, 貫於腸豆, 發則疼痛僵仆。 先以荊芥湯洗之, 以艾灸其上三五壯, 若覺一道熱氣貫入腸中, 必大瀉鮮血穢血, 一時許覺痛甚, 後其疾乃愈。

跌打損傷七十四
凡跌打損傷, 或從高墜下, 惡血流於內, 不分何經之傷, 皆肝之所主, 蓋肝主血也。 故凡敗血凝滯, 從其所屬而必歸於肝, 多在?肋小腹者, 皆肝經之道也。 若其壅腫痛甚, 或發熱自汗, 皆當酌其虛實, 而以調血行經之藥治之。
脈法: 如<內經>曰: 肝脈搏堅而長, 色不青, 當病墮若搏, 因血在?下, 令人嘔逆。 <金匱>云: 寸口脈浮微而澀, 然當亡血, 若汗出, 設不汗出者, 當身有瘡, 被刀斧所傷, 亡血故也。 <脈經>云: 金瘡出血太多, 其脈虛細沉小者生, 浮數實大者死。 砍刺出血不止, 其脈來大者七日死, 滑細者生。 從高顛仆, 內有瘀血, 腹脹, 脈堅強者生, 小弱者死。 破傷有瘀血在內者, 脈堅強實則生, 虛小弱則死。 若血亡過多者, 脈細小則生, 浮大數實則死。 皆為脈病不相應故也。

治法: 凡胸滿?脹者, 宜行血。 老弱者, 宜行血活血。 腹痛者, 宜下血。 瘀肉不潰, 或潰而不斂, 宜大補氣血。 若打撲墜墮稍輕, 別無瘀血等證, 而疼痛不止者, 惟和氣血, 調經脈, 其痛自止, 更以養氣血, 健脾胃, 則無有不效。 亦有痛傷胃氣, 作嘔或不飲食者, 以四君子湯加當歸, 砂仁之類調之。 若有瘀血, 不先消散而加補劑, 則成實實之禍; 設無瘀血而妄行攻利, 則致虛虛之禍。 故凡治此證, 須察所患輕重, 有無瘀血, 及元氣虛實, 不可概行攻下, 致成敗證。 蓋打撲墜墮, 皮肉不破, 肚腹作痛者, 必有瘀血在內, 宜以復元活血湯攻之; 老弱者, 四物湯加紅花, 桃仁, 穿山甲, 補而行之。 若血去多而煩躁, 此血虛也, 名曰亡血, 宜補其血。 如不應, 當以獨參湯補之。 一, 凡損傷不問老弱及有無瘀血停積, 俱宜服童便, 以酒佐之, 推陳致新, 其功甚大。 若?脹, 或作痛, 或發熱煩躁, 口乾喜冷, 惟飲熱童便一甌, 勝服他藥。 他藥雖亦可取效, 但有無瘀血, 恐不能盡識, 反致誤人, 惟童便不動臟腑, 不傷氣血, 萬無一失。 嘗詢之諸營, 操軍常有墜馬傷者, 何以愈之? 俱對曰: 惟服熱童便即愈, 此其屢試之驗亦明矣。 然惟胃虛作嘔, 及中寒泄瀉者不可服。 大凡腫痛或傷損者, 以?搗爛, 炒熱罨之; 或用生薑, ?白同搗爛, 和?炒熱罨之尤妙; 或用生薑, 陳酒糟同搗爛, 炒熱罨之亦可。 外治損傷諸方, 如傳正骨丹, 沒藥降聖丹, 當歸導滯散, 黑丸子, 本事接骨方, 十味沒藥丸, 洗損傷等十餘方, 俱有妙用, 所當詳察。

立齋曰: 予於壬申年被重車碾傷, 悶瞀良久復蘇, 胸滿如築, 氣息不通, 隨飲熱童便一碗, 胸寬氣利, 惟小腹作痛。 吾鄉銀臺徐東濠先生與復元活血湯一劑, 便血數升, 腫痛悉退, 更服養血氣藥而痊。 戊辰年公事居庸, 見覆車被傷者, 七八人仆地呻吟, 一人未蘇, 予俱令以熱童便灌之, 皆得無事。

杖瘡七十五
杖瘡一證, 凡其甚者, 必以瘀血為患。 血瘀在外者, 淺則砭之, 深則刺之, 內潰者開之, 腐肉者取之; 血瘀在內者, 宜以活血流氣之藥和之, 甚者利之行之, 此治血凝之法也。 然其受刑之時, 號叫則傷氣, 忍痛則傷血, 悲憤則傷志, 血氣情志俱傷, 虛所必致, 若不培補, 則羸困日甚矣。 況脾主肌肉, 脾氣受傷, 則飲食必減, 血脈損壞, 則肌肉俱病。 故凡既傷之後, 但察其虛多滯少者, 則宜以參, 耆, 歸, 朮, 熟地, 甘草之屬, 專理脾氣以托氣血, 脾健則元氣日復, 肌肉自生, 可保無虞矣。 其有傷筋骨而作痛者, 宜沒藥降聖丹治之。 若牙關緊急, 或腰背反張者, 以玉真散治之, 並效。 總之, 此證宜先察其有瘀無瘀, 及形氣虛實, 酌而治之。 凡諸變證, 治法有未盡者, 宜與前跌打損傷條互參通用。 外杖瘡四方, 見外科方中。
文刑部用晦, 伏闕諫南巡, 受杖, 瘀血已散, 壞肉不潰, 用托裏之藥, 稍潰而膿清, 此氣血虛也, 非大劑參, 耆不能補。 文君亦善醫, 以為恐腹滿, 予強之而飲食稍思, 遂加大補劑, 飲食日進, 肉潰膿稠而愈。 又治江翰林諸公與文同事者九人, 皆先散其瘀血, 漸用排膿托裏之藥, 俱愈。 夏鳳, 北京人, 因杖瘡臀膝通潰, 膿瘀未出, 時發昏憒, 此膿毒內作而然也。 急與開之, 昏憒愈甚, 此虛也。 以八珍湯一服少可, 數服死肉自腐, 頓取之, 令用豬蹄湯洗淨, 以神效當歸膏塗貼, 再以十全大補湯, 兩月而愈。 若更投破血之劑則危矣。 薛按

破傷風七十六
<病機>云: 破傷風者, 有因卒暴傷損, 風寒襲之, 傳播經絡, 致使寒熱更作, 身體反張, 口噤不開, 甚者邪氣入臟。 有因諸瘡不瘥, 營衛俱虛, 肌肉不生, 瘡眼不合, 邪亦能外入於瘡, 為破傷風之候。 有諸瘡不瘥, 舉世皆言著灸為上, 是為熱瘡。 而不知火熱客毒, 逐經為變, 不可勝數, 微則發熱, 甚則生風而搐, 或角弓反張, 口噤目斜。 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 因瘡著白痂, 瘡口閉塞, 氣難通泄, 故陽熱易為鬱結, 熱甚則生風也。
徐用誠曰: 此論所因有四: 二者因瘡口入風, 似屬外因; 一者因灸生熱, 似屬不內不外因; 一者因瘡口閉塞, 內熱生風, 似屬內因也。 又云: 破傷風證, 古方藥論甚少, 豈非以此疾與中風同論, 故不另立條目也。 惟河間論與傷寒表裏中三法同治, 其言病因, 有因外傷於風者, 有因灸者, 有因內熱所作者, 然與中風相似也, 但中風之人尚可淹延歲月, 而破傷風者, 犯之多至不救。 蓋中風有在經在腑在臟之異, 獨入臟者最難治。 破傷風或始而過多, 或瘡早閉合, 瘀血停滯, 俱是陰虛受病, 乃五臟之所主, 故此風所傷, 始雖在表, 即隨必傳入臟, 故多死也。 此病或因瘡口坦露, 或因瘡口閉密, 皆能為之。 若病已十分安全而忽有此, 大抵皆由內氣虛而有鬱熱者乃得之。 若內氣壯實而無鬱熱者, 雖害而無所害也。

立齋曰: 大法破傷中風, 風熱燥甚, 怫鬱在表, 而裏氣尚平者, 必善伸數欠, 筋脈拘急, 時或惡寒, 或筋惕而播, 脈浮數而弦, 皆表證也, 宜以辛熱治風之藥, 開散結滯, 是與傷寒表熱怫鬱而以升麻湯辛熱發散者同也。 然凡用辛熱開風熱結滯者, 宜以寒藥佐之, 則免其藥雖中病, 而風熱轉甚也, 如治傷寒發熱用麻黃, 桂枝而加黃芩, 知母, 石膏之類也。 若近世以甘草, 滑石, ?, 豉寒藥發散甚妙。 若表病不已, 漸傷入裏, 裏又未太甚, 而脈在肌肉者, 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 或微加治風辛熱亦得, 猶傷寒在半表半裏, 而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 若裏熱已甚而舌強口噤, 項背反張, 驚搐惕搦, 涎唾稠粘, 胸腹滿塞, 或便溺閉結, 或時汗出, 脈洪數而弦。 然出汗者, 由風熱甚於裏而表邪已罷, 腠理疏泄, 心火內盛, 故汗出也。 法宜除風散結, 以寒藥下之, 後用退風熱開鬱滯之寒藥調之, 熱退結散, 則風自愈矣。 凡治此者, 亦宜用按摩導引之法, 及以藥斡開牙關, 勿令口噤, 使粥藥得下也。

一婦人臀癰將愈, 患破傷風, 發熱搐搦, 脈浮數。 予以當歸地黃湯治之, 彼不信, 乃服發散敗毒藥, 果甚, 始信而服之, 數劑而痊。 一男子背瘡未痊, 斂以膏藥, 剪孔貼之, 患破傷風證而歿。 此先天於內補, 外邪襲其虛耳。 余見此證貼膏藥, 剪孔欲其通氣, 而反患破傷風, 搽斂藥生肌, 欲其收口而反助餘毒, 以致歿者多矣, 可不慎哉。 薛按

破傷風通用方
豨薟酒外二五六。 防風湯外二五七。 蜈蚣散外二六四。 羌活湯外二五九。 玉真散外二六二。 養血當歸地黃湯外二六三。 大芎黃湯外二六一。 白朮防風湯外二五八。 敷藥外二五五。
類破傷風七十七
立齋曰: 大凡癰疽潰後, 筋糜肉爛, 膿血大泄, 陽隨陰散, 或筋脈拘急, 惡寒惕搦, 甚者舌強口噤, 項背反張, 痰涎壅盛, 便閉汗出, 不時發熱, 此氣血俱虛而變見若此。 雖與破傷風相類, 而主治之法, 但當大補血氣。 若果有風證, 亦須以大補氣血為主, 而兼以治風之藥。 設若不審是非而妄藥之, 則誤矣。
司徒邊華泉, 肩患癰而發熱, 目直或?, 殊類中風, 此脾胃虛而變證也。 用六君子湯加當歸, 炮薑, 及聖愈湯各四劑而安。 又勞心不寐, 用歸脾湯而愈。 薛按

斑疹丹毒七十八
斑疹一證, 雖已有正門詳載, 然彼以小兒麻醋為言, 其有非麻醋而無論大人小兒忽患斑疹小瘡者, 此雖與彼相類, 而實有小異也, 是亦不可不辨而治之, 蓋多由風熱外感之證耳。 治此之法, 脈浮而身熱有表證者, 惟散風邪為主。 脈浮而數者, 祛風兼清熱。 脈沉滑而無表證者, 清火為主。 脈浮沉俱滑數而表裏兼見者, 宜表裏雙解之。 然惟小兒多有此證, 須察其表裏虛實, 酌而治之可也。 總之, 小兒脆弱, 宜安裏之藥多, 攻發之藥少, 秘則微泄之, 結則微導之, 但令邪氣不壅而散之易, 則證輕而兒自安矣。 大抵身溫煖者順, 身涼者逆。
王海藏曰: 前人云首尾不可下者, 何也? 曰: 首不可不下者, 為斑未見於表, 下則邪氣不得伸越, 此脈證有表而無裏, 故禁首不可下也。 尾不可下者, 為斑毒已顯於外, 內無根蒂, 大便不秘, 本無一切裏證, 下之則斑氣陷逆, 故禁尾不可下也。

潔古曰: 斑疹之病。 其為證各異。 發焮腫於外者, 屬少陽三焦相火也, 謂之斑。 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 屬少陰君火也, 謂之疹。 凡見斑證, 若自吐瀉者多吉, 慎勿亂治, 謂邪氣上下俱出也。 若斑疹並出者, 其邪必甚, 小兒難勝, 是以多生別證也, 然首尾皆不可下。

立齋曰: 凡小兒丹毒, 遍身俱赤, 不從砭治, 以致毒氣入腹則不救。 蓋此證乃惡毒熱血蘊蓄於命門, 遇相火而合起也。 如霞片者, 須砭去惡血為善。 如腫起赤色, 游走不定者, 宜先以生麻油塗患處, 砭之以泄其毒。 凡從四肢起入腹者不治。 雖云丹有數種, 治有數法, 無如砭之為善。 常見患稍重者, 不用砭法俱不救。

一婦人患斑作癢, 脈浮, 以消風散四劑而愈。 一婦人患斑作癢, 脈浮數, 以人參敗毒散二劑少愈, 更以消風散四劑而安。 一男子患斑, 色赤紫焮痛, 發熱喜冷, 脈沉實, 以防風通聖散一劑頓退, 又以荊防敗毒散加芩, 連四劑愈。 一老人患疹, 色微赤, 作癢發熱, 以人參敗毒散二劑少愈, 以補中益氣湯加黃芩, 山梔而愈。 一小兒患疹, 發熱作痛, 煩渴, 欲以清涼飲下之。 診其脈不實, 舉指不數, 此邪在經絡也, 不可下。 遂以解毒防風湯, 二劑而愈。 此證小兒多患之, 須詳審在表在裏, 及邪及微甚而治之。 一兒作癢發熱, 以犀角散一劑, 作吐瀉, 此邪氣上下俱出也, 毒必自解; 少頃, 吐瀉俱止, 其疹果消。 吐瀉後, 脈見七至, 此小兒和平之脈也, 邪已盡矣, 不須治, 果愈。 俱薛按

一男子患丹毒, 焮痛便秘, 脈數而實, 服防風通聖散不應, 令砭患處, 去惡血, 仍用前藥而愈。 一小兒腿患丹如霞, 游走不定, 先以麻油塗患處, 砭出惡血, 毒即漸散, 更以神功托裏散一劑而安。 一小兒患丹毒, 外勢雖輕, 內則大便不利。 此患在臟也, 服大連翹飲, 敷神功散而瘥。 小兒遍身皆赤, 砭之, 投解毒藥而愈。 嘗治小兒丹毒, 便秘或煩躁者, 服五福化毒丹亦效。 俱薛按

白虎丹方治, 在外科方二九二。

瘤贅七十九
立齋曰: <內經>云: 肝主筋而藏血, 心裹血而主脈, 脾統血而主肉, 肺司腠理而主氣, 腎統骨而主水。 若怒動肝火, 血涸而筋攣者, 自筋腫起, 按之如箸, 久而或有赤縷, 名曰箸瘤。 若勞役火動, 陰血沸騰, 外邪所搏而為腫者, 自肌肉腫起, 久而有赤縷, 或皮俱赤者, 名曰血瘤。 若鬱結傷脾, 肌肉消薄, 外邪所搏而為腫者, 自肌肉腫起, 按之實軟, 名曰肉瘤。 若勞傷肺氣, 腠理不密。 外邪所搏而壅腫者, 自皮膚腫起, 按之浮軟, 名曰氣瘤。 若勞傷腎水, 不能榮骨而為腫者, 自骨腫起, 按之堅硬, 名曰骨瘤。 夫瘤者留也, 隨氣凝滯, 皆因臟腑受傷, 氣血乖違, 當求其屬而治其本。 大凡屬肝膽二經結核, 宜八珍加山梔, 膽草以養氣血, 清肝火; 六味丸以養肺金, 生腎水。 若屬肝火血燥, 須生血涼血, 用四物, 二地, 丹皮, 酒炒黑膽草, 山梔。 若中氣虛者, 補中益氣湯兼服之。 若治失其法, 脾胃虧損, 營氣虛弱, 不能濡於患處; 或寒氣凝於瘡口, 營氣不能滋養於患處, 以致久不生肌而漏者, 悉宜調補脾氣, 則氣血壯而肌肉自生矣。 若不慎飲食起居, 及七情六淫, 或用寒涼蝕藥, 蛛絲纏, 芫花線等法以治其外, 則誤矣。
按瘤贅一證, 如前薛論已盡其略, 然此五瘤之外, 又惟粉瘤為最多。 蓋此以腠理津沫, 偶有所滯, 聚而不散, 則漸以成瘤, 是亦粉刺之屬, 但有淺深耳。 深者在皮裏, 則漸大成瘤也。 余嘗聞之先輩曰: 瘤贅既大, 最畏其破, 非成膿者, 必不可開, 開則牽連諸經, 漏竭血氣, 最難收拾, 無一可活。 及詳考薛按所載數人, 凡其潰破者皆至不治, 誠信然也, 不可不知。 茲紀予於三旬之外, 忽於臀下肛門前骨際皮裏生一小粒, 初如綠豆許, 不以為意, 及半年而如黃豆矣, 又一年而如皂子, 復如栗矣。 此時乘馬坐椅, 皆有所礙, 而漸至痛矣。 然料此非敷藥可散, 又非煎藥可及, 使其日漸長大, 則如升如斗, 懸掛腰股間, 行動不便, 豈不竟成廢物乎? 抱憂殊甚, 謀之識者, 皆言不可割刺, 恐為禍不小。 予熟籌數月, 莫敢妄動。 然竊計此時乘小不取, 則日後愈大愈難矣, 將奈之何? 嘗見人臀股間受箭傷者, 未必即死, 此之利害, 不過如是, 遂決意去之。 一日飲酒微醺, 乘醉以柳葉鍼刺之, 所出者皆如豆腐白皮之屬, 蓋即粉瘤也。 刺後頓消, 予甚快然。 及兩日後, 則腫如熱癰, 予以會通膏貼三日, 膿潰而愈, 予又快然。 不兩日, 又腫起, 更熱更大, 予則大懼大悔, 謂瘤贅誠不可刺也。 然而無奈, 復以會通膏貼之, 又三日而大潰, 則潰出一囊如魚胞者, 然後收口全愈。 今愈後數十年, 此間仍有一小竅, 誠險證也。 向非予之勇決, 則此後不知作何狀, 使開之再遲, 則真有不可收拾矣。 是以病不早治, 則不知所終, 此亦可為治病者之鑒。 新按

刺灸法: 向一人於眼皮下弦生一小瘤, 初如米粒, 漸大如豆, 其人疑畏, 求治於外科。 彼用攢鍼三四枚, 翻轉眼皮, 刺其內膜, 少少出血, 如此二三次, 其瘤日縮, 竟得盡消。 又一人於手臂上生一瘤, 漸大如龍眼, 其人用小艾於瘤上灸七壯, 竟爾漸消不長, 亦善法也。 或用隔蒜灸之, 亦無不可。

凡於不便處有生此物者, 當以此二法酌宜用之。 大都筋病宜灸, 血病宜刺。 或有以蘿蔔子, 南星, 樸硝之類敷而治者, 亦可暫消。 若欲拔根, 無如前法。

蛛絲纏法可治瘤贅未甚大者, 其法最妙。 予嘗見一人於腹上生一瘤, 其大如胡桃, 一治者取蛛絲撚成粗線, 纏扎其根。 數日其絲漸緊, 瘤根漸細, 屢易屢細, 不十日竟爾脫落, 誠奇法也。 可見諸線日鬆, 惟蛛絲日緊, 物理之妙, 有當格致者如此。 然亦纏治宜早, 若形勢既大, 恐不宜也。

薛氏按曰: 一男子左腿外側近臀腫一塊, 上有赤縷三年矣, 飲食起居如常, 觸破湧出膿血, 發熱惡寒, 此膽經受證, 故發於腿外側。 診其脈, 左尺洪數, 左關弦洪, 此腎水不能生肝木, 用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而痊。 一男子小腹患之, 膿水淋漓, 此足三陰之證。 用補中益氣加麥門, 五味以培脾土, 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 更用蘆薈丸以清肝火而斂。 一老儒眉間患之三年, 其狀如紫桃, 下墜蓋目, 按之如水囊, 此肝脾之證, 膿瘀內潰而然耳。 遂刺出血膿, 目即開, 以炒黑膽草, 山梔, 芎, 歸, 芍藥, 柴胡, 白朮, 茯苓等藥而愈。

疣八十
立齋曰: 疣屬肝膽經風熱血燥, 或怒動肝火, 或肝客淫氣所致。 蓋肝熱水涸, 腎氣不榮, 故精亡而筋攣也, 宜以地黃丸滋腎水以生肝血為善。 若用蛛絲纏, 螳螂蝕, 著艾灸, 必致多誤。 大抵此證與血燥結核相同, 故外用腐蝕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