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中医理论 >> 常用腧穴 >> 腧穴概述 >> 正文

腧穴的含义及起源发展第 2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医腧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10 21:38:39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及《千金翼方》(简称《千金翼》)各三十卷,发展了腧穴的配伍,收集了大量的经外奇穴,以及便于实践的三里保健灸等,扩大了腧穴防治疾病的范围。他又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分别绘成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惜已散佚。宋代王惟一于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奉诏对针灸腧穴重新厘定,订正讹谬,从而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三卷,详载穴位的名称、部位、主治、刺灸等内容,并在个别重要穴位下收载了历代名医针灸治验案例,还绘有十二幅十二经经穴图谱,由当时官府刊行。翌年铸成两具腧穴铜人模型作为教具,为学习针灸提供了方便,给后世针灸教学树立了典范。用铜人考试医生的方法,一直沿袭到明代,对提高针灸的教学效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还将《铜人》刻于石碑上,昭示于众,以便学者观摩。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简称《发挥》三卷,始将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又承《圣济总录》(简称《圣济》)、《金兰循经》的先例,把全身经穴按《灵枢·经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撰《针灸大成》(简称《大成》)十卷,汇集了明代以前针灸医籍中之精华,是一部总结性的针灸著作。该书对腧穴主治各证,分门别类加以论述,颇为详尽,又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论治内容,并附有针灸医案,为后人所借鉴。清代针灸不如明代昌盛,在医界重药轻针的情况下,李学川提出针灸与方脉可以左右逢源,因此撰《针灸逢源》(简称《逢源》)六卷,他将历代针灸医籍中所载十四经经穴数目收集了三百六十一个,一直沿用至今。鸦片战争以后,针灸日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针灸学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针灸工作者对腧穴的作用以及一些规律性联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有效腧穴,使腧穴学得到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此外,还对穴名、拼音以及经穴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等的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切对腧穴学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的充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