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中药常识 >> 正文

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医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8 10:55:34

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给药途径即将药物引入人体内的途径。总的选择目标是要有利于增效解毒。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鼻腔给药、阴道给药等多种途径。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多种,其吸收速率由低而高的顺序排列为:皮肤给药、黏膜表面给药、直肠内给药、口服给药、舌下给药、皮下注射给药、肌内注射给药、吸入给药、静脉注射给药。

    口服给药:具有简便、安全、不需特殊器械和医务人员帮助、药剂制备较注射剂等简单的特点,一直为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不过,口服药物吸收较慢、吸收不规则,加之昏迷患者不能主动吞服,小儿难以配合,有些药物对胃有刺激,应用中也受到一定限制。

    皮肤给药:除按病变部位施治外,前人还主张辨别经络穴位,涂、贴、灸、熨。如涂足心引上病而下之以降火,用治口疮、鼻出血、头痛等;涂囟门,以治小儿风寒、惊风;贴脐,以通癃闭,疗大小便不通、水肿,或温补虚寒。根据近代研究,通过皮肤给药,除用于皮肤局部疾患的药宜直接用在患病部位外,用治内脏或全身疾病的药宜在耳后、脐部、穴位使用。人体皮脂最少的是耳背部,药物渗透速度最快;而皮脂最多的是股部,药物扩散阻力最大;脐部外皮与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联。脐下两侧有腹壁动脉和静脉,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还有第十肋间神经的前行支通过。脐部的动脉壁亦有特殊结构,脐部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较高,故脐部用药后药物容易穿透皮肤进入腹内,到达病所发挥疗效。通过吸收的药物极少经过肝脏,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口服给药。

    穴位给药:可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对内脏或全身疾病产生类似针灸的特殊治疗作用。

    黏膜表面给药:其范围较广,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体腔给药,如从眼结膜、鼻腔、口腔、咽喉、阴道、尿道给药,尤其是鼻腔给药,不仅可以治疗鼻腔局部疾病,还可治疗鼻旁窦、咽喉、口腔、耳、眼及全身疾病。阴道给药,主要是产生局部作用,但当黏膜破损时,药物则容易被吸收,且速度较快、作用较强,在应用有毒药物时应防止吸收中毒。

    直肠内给药:古代应用较局限,主要是用蜂蜜、猪胆汁、土瓜根等通导大便。近代应用有所扩大,如用于退热,采用直肠灌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其疗效优于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舌下给药是黏膜表面给药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舌下血管丰富,药物置于舌下可由口腔黏膜迅速吸收而发挥作用,又能避免药物被肝脏和胃肠消化液破坏,故自东汉张仲景创用以来,一直相沿使用,但舌下给药仅适用于少数能被口腔黏膜吸收的药物采用。

    吸入给药:以烧烟吸入为主,也可用芳香药物煎煮熏鼻,或佩戴香囊、香袋,近代发展采用气雾剂等形式。如洋金花等配合烟丝燃点吸烟防治哮喘,吸入芳香药物之气以治鼻渊头痛或感冒鼻塞等。

    注射给药:将中药做成注射剂给药起于20世纪40年代初,其历史不长,但其应用逐渐有所增多。其方法有几种,即皮下注射,系将药液注入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其部位多选择在上臂外侧,疼痛较明显;肌内注射,系将药液注射于肌肉组织中,应用相对较广;穴位注射,是特殊的肌内注射,通过药物对特定穴位的刺激产生特殊疗效;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管内,不需经过吸收直接进入血流。为了使药物缓慢进入血流,以便较长时间维持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则可采用静脉滴入法。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