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中医理论 >> 常用腧穴 >> 腧穴概述 >> 正文

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第 4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医腧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10 22:38:29

    宋、金时期还将古代“候气而刺” “顺时而刺”的思想发展为具体的子午流注针法。金代何若愚写<<流注指微赋>>一篇,阎明广加以注解,井收集有关资料扩展成为《子午流注针经》一书(1153年),这是予午流注法的初期著作。明代徐风《针灸大全》又改编成《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十首,各书加以转载,影响遂广,此法的特点就是按时选用十二经的井、荥、输、原、经、合穴。其后,又有将八脉交会八穴也结合日时来选用,称为“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初见于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元代,滑伯仁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1303年)的基础上编著成《十四经发挥》(1341年),以后谈论经络的多以此书为主要参考.

    明代,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作《奇经八脉考》(1578年)。杨继洲《针灸大成》(1601年)为《针灸聚英》之后的针灸专书,内载经络穴位资料更为丰富,共载经穴359。

    清代,除了见于注释《内经》和针灸书中的经络内容外,经络专书较少。李学川《针灸逢源》一书,共载经穴361,这是对经穴的又一次总结。清代在药物归经和运用方面有所发展,严西亭等人的《得配本草》(1761年),赵观澜的《医学指归》(1848年),姚澜的《本草分经》(1888年),都将经络学说与药物结合起来,认为“何经之病,宜用何经之药”,是掌握药物性能的要领。温病学派叶天士等人注重分经辨证用药,于十二经之外更重视奇经,为经络理论在方药方面的运用作出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