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临床报道 >> 正文

补中益气收敛止血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疗效观察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河北中医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29 15:42:59

【关键词】  胃肠出血;中西医结合疗法;补中益气;收敛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多由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静脉曲张、胃癌等疾病引起,出血量少时仅见黑便,出血量多时则呕血、黑便同见。2005-05—2007-05,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补中益气、收敛止血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确诊。排除上消化道邻近器官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或有心、肝、肾疾病者。中医辨证为脾虚不摄型纳入观察。

  1.2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均为本院急诊科住院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20~71岁,平均45.5岁;病程1个月~10年;全部病例经纤维胃镜确诊,实验室检查大便或呕吐物潜血(+);其中消化性溃疡26例(十二指肠溃疡12例,胃溃疡10例,复合溃疡4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1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2例,上消化道肿瘤1例;轻度出血(<500 mL)26例,中度出血(500~1 000 mL)11例,重度出血(>1 000 mL)3例。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治疗  轻度出血者,可静脉滴注抑酸药、止血药,另可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液、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中度出血以上者,配合输血、支持、抗感染、抗休克及对症处理。

  1.3.2  中医治疗  治宜补中益气,收敛止血。药用:黄芪30 g,党参15 g,当归15 g,白术10 g,陈皮10 g,柴胡15 g,地榆炭20 g,白及12 g,海螵蛸30 g,三七粉(冲服)4 g,蒲黄9 g,五灵脂9 g,大黄炭15 g,甘草6 g。水煎取汁400 mL,分早、中、晚饭前温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气随血脱之危候,嘱暂禁饮食,加服独参汤或参附汤。

  1.4  疗效标准[1]  治愈: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连续3日大便潜血试验(-),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显效: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连续3日大便潜血试验(+),伴随症状有所改善;有效:1周内出血减少,大便潜血试验由强阳性转为(++),伴随症状略有改善;无效:经治1周出血不止,重度出血经治24 h后无好转甚至加重,伴随症状也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本组40例,治愈30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3例,临床治愈率75%,总有效率92.5%。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学血证之吐血、便血范畴。其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本虚之时复因劳累、郁怒、饮食不节等因素,致脾胃运化功能再度受损,脾虚不摄、血溢脉外;脾虚健运失司,食湿留滞,邪气聚结或湿热内蕴或气滞血瘀,迫使气血运行受阻,病情迁延日久不愈,即可腐灼胃络而出血。“离经之血便是瘀血",因此上消化道出血脾虚不摄型的诊治应以虚、湿、瘀为辨证要点。针对病机特点,笔者确立补中益气、收敛止血、化湿消瘀的治疗原则。方中黄芪、党参、当归、白术、甘草补气升阳,补血养阴,托毒生肌;柴胡升举下陷之阳气,使浊降清升;陈皮辛温香窜,善理气和胃,健脾化湿,使补气而不滞气;地榆炭、大黄炭、白及、海螵蛸收敛止血;三七粉、蒲黄、五灵脂化瘀止血,使血流通畅,归于常道而止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收敛、化瘀、止血的中药,能够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其中地榆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白及粉对胃黏膜的损伤有保护作用,海螵蛸有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2],大黄有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减少溃疡面的渗出等作用[4]。全方相济,固本治标,补益脾胃而不滞,理气化湿而不燥,消瘀通络而不伤正,符合本病虚、湿、瘀的病理特点,故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84-86.

  [2]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29,352,582.

  [3] 岳仁宋.大黄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0-313.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