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温病条辨 >> 正文

第二章 上焦篇第 2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2:16:18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按仲景伤寒论原文,太阳病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
      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  液,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荣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此处即变易前法,恶风寒者,主以桂枝,不恶风寒,主以辛凉者,非敢擅违古训也。
      仲景所云:不恶风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亦恶风寒,迨既热之後,乃不恶风寒耳。古文简质,且对太阳中风热时,亦恶风寒言之,故不暇详耳。
      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虽曰:温病既恶风寒,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博,成内热外寒之证,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
      温热之邪,春夏气也。不恶风寒,则不兼寒风可知,此非辛凉秋金之气,不足以解之,桂枝辛温,以之治温,是以火济火也。故改从内经「风淫於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
    ”桂枝汤方:
    桂枝”六钱、芍药”三钱炒、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去核。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後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汪按麻黄桂枝,即系肺药,故传足不传手,前人多不以为然,但人之经络相通,而天之感气则异,故治法不同也。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气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遂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後,必成中下焦证矣。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  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叁。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
    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  ,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方论
      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也。
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
      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言语颠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
      伤寒论曰:尺脉微者为  虚,禁汗,其义可见。其曰伤阳者,特举其伤之重者而言之耳。
      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
      至若吴又可开首立一「达原饮」,其意以为直透膜原,使邪速溃,其方施於藜藿壮实人之温疫病,容有愈者,芳香辟秽之功也。若施於膏梁纨裤,及不甚壮实人,未有不败者。盖其方中首用槟榔草果厚朴为君,夫槟榔子之坚者也,诸子皆降,槟榔苦辛而温,体重而坚,由中走下,直达肛门中下焦药也。草果亦子也,其气臭烈大热,其味苦,太阴脾经之劫药也。厚朴苦温,亦中焦药也。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雄烈劫夺之品,先劫少阴津液之理?知母黄芩,亦皆中焦苦燥,  药岂可用乎?况又有温邪游溢三阳之说,而有三阳经之羌活,葛根,柴胡,加法是仍以伤寒之法杂之,全不知温病治法,後人止谓其不分三焦犹浅说也。
其「三消饮」,加入大黄、芒硝,惟邪入阳明,气体稍壮者,幸得以下而解,或战汗而解,然往往成弱证,虚甚者则死矣。况邪有在卫,在胸中者,在营者,入血者,妄用下法,其害可胜言耶?岂视人与铁石一般,并非气血生成者哉?究其始意,原以矫世医以伤寒法治温病之弊,颇能正陶氏之失,奈学未精纯,未足为法。
      至喻氏、张氏多以伤寒三阴经法治温病,其说亦非,以世医从之者少,而宗又可者多,故不深辩耳。
      本方谨遵内经「风淫於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於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1)。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  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
      合而论之,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又谓「藏於精者,春不病温」。
又谓「病温,虚甚死」。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附注:(1)王安道溯洄集,亦有温暑当用辛凉不当用辛温之论,谓仲景之书为即病之伤寒而设,并未尝为不即病之温暑而设,张凤逵集,治暑方亦有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池骏敛,不必用下之论,皆先得我心者。
    5  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馀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
馀证悉减者,减其制。
      太阴温病,总上条而举而言也。
      恶寒已解,是全无风寒,止馀温病,即禁辛温法,改从辛凉。
      减其制者,减银翘散之制也。
    6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咳,络热伤肺络也。
      身不甚热,病不重也。
      渴而微,热不甚也。
      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
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叁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细生地、麦冬、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纷。
    ”方论
      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
      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
      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  之弊。
      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於肝,故桑叶善平肝风。
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馀。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
      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烁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於细」,必谨於微,医者於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7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也。
      舌黄,热已深。
      渴甚,津已伤也。
      大汗,热逼「津液」也。
      面赤,火炎上也。
      恶热,邪欲出而未遂也。
      辛凉平剂,焉能胜任?非虎啸风生,金飚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
前贤多用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生石膏”一两研、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後服,不知再作服。”方论义见法下,不再立论,下仿此。
    8  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
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叁。
      浮大而芤,几於散矣,阴虚而阳不固也。
      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阳,人叁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
      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徵兆也。
    ”白虎加人叁汤方即於前方内,加入叁三钱。
    9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
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此白虎之禁也。
      按白虎  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竿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误事机。孟浪者,不问其脉证之若何,一概用之,甚至石膏用至  馀之多。应手而效者固多,应手而效者亦复不少,皆未真知确见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无准的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