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温病条辨 >> 正文

第二章 上焦篇第 5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2:16:18

    25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馀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
      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荣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
      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後,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必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26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而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叁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此条与上文少异者,只已经发汗一句。
    ”白虎加苍术汤方即於白虎汤内加苍术三钱。
    ”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人叁”三钱、麦冬”二钱不去心、五味子”一钱。
水三杯,煎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相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
      以人叁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27手太阴暑温,发汗後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馀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既曰馀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馀邪足矣。
      倘病深而入中下焦者,又不可以浅药治深病也。
    ”清络饮法辛凉芳香法。
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钱丝瓜皮”二钱、鲜竹叶心”二钱。水二杯煎取一杯,日二服。
      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
    28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咳而无痰,不嗽可知,咳声清高,金音清亮,於咳则哑,偏於火而不兼湿也。
      即用清络饮,清肺络中无形之热。
      加甘桔开提,甜杏仁利肺而不伤气,麦冬、知母,保肺阴而制火也。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汤方即於清络饮内加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甜杏仁二钱、
麦冬三钱。
    29两太阴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既咳且嗽,痰涎复多,咳声重浊,重浊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阴湿土可知。
不甚渴,渴不多饮,则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温而兼水饮者也。
      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蠲饮和中。
      再加厚朴、杏仁利肺泻湿,预夺其喘满之路。
      水用甘澜,取其走而不守也。
      此条应入湿温,却列於此处者,以与上条为对待之文,可以互证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茯苓块”六钱、厚朴”三钱、生姜”五钱、杏仁”三钱。
甘澜水八杯,煎取三杯,温服,日三服。
    30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 y,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荣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於阴也。
      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
      时有? y,神明欲乱也。
      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内火,且阳不下交於阴也。
      或喜闭不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
      故以清荣汤急清荣中之热,而保离中之虚也。
      若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当於湿温例中求之,故曰不可与清荣汤也。
    ”清荣汤方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叁”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砂”二钱、黄连”二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31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精神不了了,时时? y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身热不恶寒,已无手太阴证。
      神气欲昏,而又时时? y,不比上条时有? y,谨防内闭,故以芳香开窍,苦寒清热为急。
    32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寒热,热伤於表也。舌白不渴,湿伤於  也。皆在气分,而又吐血,是表  气血俱病,岂非暑瘵重证乎?
      此证纯清则碍虚,纯补则碍邪,故以清络饮清血络中之热,而不犯手。
      加杏仁利气,气为血帅故也。
      薏仁、滑石利在  之湿,冀邪退气宁,而血可止也。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即於清络饮内加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薏仁三钱,服法如前。
    33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俌,清荣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小儿之阴,更虚於大人,况暑月乎?一得暑温,不移时有过卫入荣者。
盖小儿之脏腑薄也,血络受火邪逼迫,火极而内风生,俗名「急惊」,混与发散消导,死不旋踵。
      惟以清荣汤清荣分之热,而保津液,使液充阳和,自然汗出而解。
      断断不可发汗也。
      可少与紫雪者,清包络之热,而开内窍也。
    34大人暑俌,亦同上法,热初入荣,肝风内动,手足瘛  ,可於清荣汤中加钩  丹皮羚羊角。
         七、伏暑(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後互叁故中下焦篇不另立一门。)
    35暑兼湿热,偏於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於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此承上起下之文,按暑温湿温,古来方法,最多精妙,不比前条温病毫无尺度,本论原可不必再议。特以内经有先夏至为病温,後夏至为病暑之明文,是暑与温流虽异而源同,不得言温而遗暑,言暑而遗湿,又以历代名家,悉有蒙混之弊。盖夏日三气杂感,本难条分缕析,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於案中,章程未定,浅学者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後人之无阶而升也。
故本论摭拾其大概,粗定规模,俾学者有路可寻,精妙甚多,不及备录,学者仍当叁考各家细绎叶案,而後可以深造。
      再按张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
」呜呼!洁古笔下如是不了了,後人奉以为规榘准绳,此医道之所以难言也。
试思中暑竟无动而得之者乎?中热竟无静而得之者乎?似难以动静二字分暑热。
又云「中暑者阴证,暑字从日,日岂阴物乎?暑中有火,火岂阴邪乎?暑中有阴者湿是也,非纯阴邪也,中热者阳证。」斯语诚然,要知热中亦兼秽浊,秽浊亦阴类也。是中热非纯无阴也。盖洁古所指之中暑,即本论後文之湿温也。且所指之中热,即本论前条之温热也。
      张景岳又细分阴暑阳暑,所谓阴暑者,即暑之偏於湿,而成足太阴之  证也。
阳暑者即暑之偏於热,而成手太阴之表证也。学者非目无全牛,不能批隙中(穴疑)  ,宋元以来之名医,多自以为是,而不求之自然之法象,无怪乎道之常不明,而时人之随手杀人也,可胜慨哉。
      汪按偏湿偏热。伤手伤足,挈领提纲,可谓不易之论,学者从此认清,自不患动手便错矣。又按洁古所谓动者,指奔走劳役之人,触冒天地之热气而病者也。
所谓静者,指富贵安逸之人,纳凉於高堂大厦,以避热而中湿者也。
然动者亦有时中湿,静者亦有时中热,未可拘执,静者一种内又有乘凉饮冷,无湿气而但中寒气,应用桂枝大顺,甚则理中四逆者,此即夏月伤寒,当一一条分缕晰也。至景岳於六气治法,全未入门,无足置论。
    36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
      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稍弱者,但头晕片刻,或半日而已,次则即病。
      其不即病而内舍於骨髓,外舍於分肉之间者,气虚者也,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後出也。
      金气本所以退烦暑,金欲退之,而暑无所藏,故伏暑病发也。
      其有气虚甚者,虽金风亦不能击之使出,必待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而出,故为尤重也。
      子午丑未之年为独多者,子午君火司天,暑本於火也。丑未湿土司地,暑得湿则留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